“三弦”又称“三弦书”、“弦子”。拨弦类弦鸣乐器。长柄上张三根弦,木制的音箱两面蒙蟒皮。有大小两种形制:大三弦用以伴奏大鼓等北方曲艺;小三弦用以伴奏弹词,也用于独奏和合奏。相传“三弦”是由秦代的“弦鼗”演变而来的。但民间传说中却说孔子是“三弦”的祖师爷。
树有根,话有因。传说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创造了人类,并在人间建立了平安社会,等这一切都完善好了,三皇便各归其位,做起了神仙,不再过问人间的事了。没料想,许多年过去了,三皇到人间巡访,发现人间已不是他们创造的那个安乐世界,而变成了混乱不堪的乱世,他们有心教化人类,让人们弃恶行善,重享太平,可他们都是神仙之体,根本不能同普通人交流。他们不死心,决定在人间寻找一位圣人来劝说百姓。
这天,三皇来到一个闹市口,见路边有个儒雅的先生正手捧竹简书,大声诵读。过往的行人有的站下听会儿,有的根本就不理会,场面很是冷清……
三皇心中好生奇怪,便向路人打听这是谁呀?哑喉咙破嗓子,还在这里滔滔不绝……
路人说:“这是孔圣人呀!他周游列国,到处宣扬礼教。已经在这里念了三天书了。你听,嗓子都哑了,也没几个人听他的那一套。”
三皇既高兴又纳闷,高兴的是终于找到一位可以教化百姓的人才,纳闷的是老百姓对他的教化为何无动于衷呢?
一位老者对三皇说:“他念的书太深,俺听不懂呀!”
三皇就问:“怎样才能让你们听懂呢?”
老者说:“说的不如唱的好。他如果能连说带唱,这书就有人听了。”
三皇一猜思,这是个好办法呀,于是决定帮帮孔夫子。
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疲乏不堪的孔子也开始收摊了。他把一梱梱竹简收拾起来,虾腰一抱,“哗”的一声摊了一地。孔子正无奈地重新收拾哩,三皇走过来,孔子见之,连忙施礼,道:“不知祖先到此,有失恭敬,恕罪恕罪!”
三皇扶起孔子,说:“今日有缘相会,就不必客气了。我们见你这样不辞辛苦,游说四方,教化人民,真是无量功德呀!我们也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各送你一根丝线,你拿去梱扎竹简吧。”说着,伏羲、女娲、神农各自从神服上抽出一根丝线,一边递给孔子一边说,“先生记住:念书不如讲书明,说的没有唱的清。”
孔子低头躬身,恭恭敬敬地接过三根丝线,抬头看,三位神仙已没了踪影。
孔子愣了一下,接着用丝线捆扎起竹简,果然好拿多了。孔子抱着竹简往客栈走,手不时地碰到丝线上,丝线竟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响声,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孔子突然想起三皇说的话:“念书不如讲书明,说的没有唱的清。”孔子如梦方醒,一下子明白了三皇给他留下三根丝线的用意。
传说自那以后,孔子再出去讲学时,就改成了三弦制曲,连说带唱,他的教化再不枯燥乏味了,听众也多了,人们爱听爱学爱唱,自然而然地就传遍了四方。后来,孔子的弟子也学会了这个法儿,出去传教时,先把书编成唱词,好懂好记,琅琅上口。这个传教办法越传越广,一辈一辈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所以人们把演唱三弦的叫“说书”,称三弦艺人为“先生”,老根就是从孔子那时来的。
(讲述:孔繁理(音) 72岁 兖州人 说书艺人 记录时间:1997年11月,地点:曲阜镇政府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