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近半百的农民,在天天辛勤打工种田,忙于生计的同时,却还频频能在市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并屡屡得奖,这实在令人钦佩而又匪夷所思。可微山县西平乡西平村今年47岁的农民魏留勤偏就是这样的人。自1998年以来,他在紧张的打工种田的同时,还利用工余时间创作了中篇小说《界殇》、《黑拳》和短篇小说 《乡村歌手》、《操守》、《东洼村旧话》、《我们村里的知青》、《谁敢叫板四爷》等近20篇作品,并先后在 《山东文学》、《雨花》、《当代小说》、《鲁北文学》、《济宁文学》等刊物发表。其中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谁敢叫板四爷》,去年三月在微山获得了《微山湖文学奖》,县文化局将此篇作品推荐到市里后,又于今年一月获得市最高文学奖《乔羽文学创作奖》。
为了探索魏留勤从事文学创作的奥秘,笔者怀着好奇和钦佩的心情于3月3日对他进行了实地采访。
魏留勤从小在本村小学读书,毕业后又到沛县大屯中学就读,由于当时教育条件所限,该中学只设高二班,不设高三班,他于1982年高二读完后就回家了,所以就文化程度而言,他不能算是一个标准的高中生。回家后,他开始是当泥水匠,跟随建筑队天天东奔西走,为农户或单位盖房子,一干就是10多年。他还开过出租车,天天起早摸黑东奔西跑,开着辆面包车拉客挣钱、养家糊口,后因出了次交通事故使他对开车产生了恐惧心理,故而卖掉了面包车,洗手不干了。现在,魏留勤又在当地一家耐火材料厂打工,当司炉,每月工资2000多元。
魏留勤所以能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绩,首先源于他对文学的无比热爱和浓厚兴趣。据魏留勤介绍,他早在上小学时就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上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 《水浒传》,而且阅读时精神特别专注,不但在课余时间读,有时上课时他也偷偷读。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课堂上讲,他却低着头偷看 “武松醉打蒋门神”一章,读到精彩处,他竟情不自禁地高声大喊起来: “好,打得好!”弄得全班学生莫名其妙,全都转身看着他。为此,他受到了老师严厉批评。好像是个规律,凡是热爱文学的学生,数学成绩往往不佳。魏留勤就是这样,由于他过于偏爱文学,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在学校名列前茅,不管上小学、初中或高中,他写的作文都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宣读。上初中时,他写的一篇反映农村抗旱斗争的作文 “最难忘的一天”,在公社初中作文比赛中曾获得第一名。但要说到数学成绩,按他的话说可就 “羞于启齿了”,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数学成绩都是最糟糕的。1980年考高中时,他的数学得了零分。因为考卷上的题目他全都不会做,所以只得交白卷,由于其他科目,特别是语文成绩好,老师也勉强让他升了高中。
勤于读书,使魏留勤在文学创作上有所作为的另一条原因。魏留勤说 “读”和 “写”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魏留勤居住的房间不到10平方米,但里面却放着两个书橱,上面摆放了文学书籍,足有三四百本。每天干活回来不管身体多累,他都要坚持读书,很多很多晚上,他都是看着书进入梦乡的。他深有体会地说: “如果几天看不上书,心里就像吸烟成瘾的人没有烟吸一样难受。”读书使他积累了写作的知识和能力,也使他产生了写作的冲动。1998年,他以当地市场上贩卖假烟成风,一些人为了钱良心泯灭,道德伦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素材,壮着胆子写了第一篇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 《逼债》。这篇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妙趣横生,对当地市场上的这种不正之风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讽刺,不久《雨花》杂志便将其在显著位置发表出来。创作的第一篇作品就被发表,这对于从小就做着“作家梦”的魏留勤的确是个极大的激励,从此以后,他对写作更加勤奋和刻苦了。一篇作品只要构思好了,往往天天晚上伏案笔耕,一气呵成。由于他写作勤奋刻苦,近些年,几乎年年都有一篇或数篇文学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当笔者问道 “你天天打工干活,又要在晚上或其他时间挤空看书或写作,不感到生活的苦吗?”魏留勤却说: “我不但不感到苦,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和快乐!”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在一行当出彩,一靠天赋,二靠勤奋。魏留勤在这两方面似乎都具备条件。他悟性好,有灵性,善于想象和构思,能把社会上各色人等的思想和行为及社会现象,巧妙地串连成生动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写成小说,而且一旦动起笔来则如行云流水,一遍写成,从来不打草稿,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由此可见他的写作功力。
我们祝愿魏留勤在文学创作上再接再励,继续登攀,在今后的日子里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