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协、山东省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省民俗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山东“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表彰会,在山东新闻大厦隆重举行。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因在孔孟故里济宁市梁祝传说研究、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被评为山东“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受到表彰。
这是我省第一次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奉献者设立奖项。樊存常这一殊荣的获得,既是对他10余年梁祝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成果的褒奖,也是对济宁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济宁市的肯定。
结缘“梁祝”——
不辞辛苦发掘遗产
樊存常对于梁祝文化的兴趣始于1996年。
在济宁市周围地区,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广为流传,鲁西南民间曲艺《山东琴书》,微山湖一带的《柳琴戏》,邹城的《山头花鼓》等都有说唱“梁祝”的戏。樊存常小时候就听过唱“梁祝”的戏,只知道是男女之间恋爱的事儿,并不解其中深意。
20多年过去了,当他在《济宁日报》看到《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济宁》的报道后,好奇之心又起,梁山伯祝英台真的家在济宁吗?
1998年10月,樊存常被调到市文物局工作,有了更方便的条件了解、研究济宁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梁祝文化。他平时就注意收集有关梁祝文化研究的材料,有时间就深入社区、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作深入细致地采访。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他更加坚信了梁祝传说起源于孔孟故里济宁。
樊存常听说在嘉祥县梁宝寺郭家庄,农村盖新房时有打夯唱“梁祝夯歌”的风俗。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开车到60多岁的村民尚来柱家听他领唱“梁祝夯歌”,观看他们的现场表演。他对“梁祝夯歌”很感兴趣——打夯时唱“梁祝夯歌”,寓意深刻:夯基础!夯感情!盖新房,取新娘,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这真是太棒了!同时也说明了梁祝传说在本地流传的久远而广泛。
为查找地方历史文献中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樊存常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室,查找到清代的《邹县县志》、《峄山志》和张岱写的《陶庵梦忆》中关于济宁梁祝传说的记载。根据《陶庵梦忆》中:“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的记载 ,到孔庙寻找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樊存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有关梁祝传说的10个县市区,20余个乡镇,100余个村,采访了2000多人,行程5000余里,拍摄了260多个小时的资料,记录了20余万字的笔记,有时他连饭都顾不上吃,渴了就喝点自带的矿泉水,饿了就吃点自带的饭,有时为了获得有关梁祝的民间传说资料,还要付给他们一定的劳务费或给他们买点礼品,为此他自己花去16000余元。正是由于他这种不怕吃苦、不记得失,求真、求实、求细、求精的敬业精神,才获得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济宁市梁祝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撰写出了《梁祝传说发源于孔孟故里——济宁》。根据出土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记载,梁祝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推断出梁祝传说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孔孟故里。
2003年10月16日,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樊存常被推选为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27日,他在微山县马坡乡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地,主持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出土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等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活动,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也是对樊存常的观点有力印证和支持。28日,他在济宁主持召开了“梁祝文化在济宁”专家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大学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扩大了孔孟故里济宁市梁祝传说在国内外的影响。
樊存常从事梁祝文化研究10余年,在梁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先后出版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梁祝文化在济宁》、《梁祝峄山情缘》等专著,被誉为“孔孟之乡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说的第一人”。
奔走呼号——
济宁“梁祝”走向全国
《小崔说事》的辩争 2004年2月22日,樊存常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座客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他从民间传说、历史典籍、文物遗存、传播方式、社会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具体详细的陈述,阐明了济宁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是梁祝文化的传播中心。此次活动,进一步宣传了梁祝传说在济宁,提高了济宁市的知名度,扩大了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济宁的影响。
北大讲坛的自豪 2005年5月14日,樊存常应邀在北京大学作《梁祝文化起源新探》的学术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和一些驻京著名高校的众多大学生和研究生,齐集于此,饶有兴味地听取他讲的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更大的轰动,社会各界对济宁梁祝文化更加关注,有力推动了济宁梁祝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
《走遍中国》的专访 2007年9月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采访组专程来济宁采访“北方梁祝”。樊存常作为梁祝文化的研究专家,全程(为期9天)陪同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的采访。此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后,进一步扩大了孔孟故里济宁梁祝传说在国内外的影响。
“申遗”成功——
济宁梁祝实至名归
2005年8月中旬的一天,樊存常在金乡县做包村工作时,得到各地正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后,当天就从金乡赶回济宁,了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经向市文化局有关领导了解得知,这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是由文化部组织的,时间要求比较急,8月底前要将申报材料报到省里。这次申报名额是省文化厅分配的,济宁市只给了两个名额:一是曲阜的祭孔大典,二是嘉祥的唢呐,而且申报材料已准备好。济宁的梁祝传说省里没有给我市名额,要申报须争取省文化厅同意,而且离申报最后期限8月31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已无任何可能。
樊存常心里真是很着急。如果这次不能申报,将失去第一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若是浙江宁波、江苏宜兴等地的梁祝传说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历史上再也不可能有济宁梁祝传说的地位,那还谈什么研究与发展?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申报成功。
在争得济宁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同意后,第二天,樊存常就带着刚刚出版的《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专著,到省文化厅介绍了孔孟故里梁祝传说的情况,谈自己的想法。竟然一下子打动了他们,当即就把申报表格及有关的申报材料给了樊存常,让他回去抓紧准备音像材料和有关文字材料。
梁祝传说能参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争取下来了,可是申报工作的难题也来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需要人,没人怎么办?自己来做,黑白加班;申报音像材料需要现场拍摄,需要编辑,樊存常又找市电视台的朋友帮忙制作。申报工作最大的难题还是经费问题,材料文本的制作,音像材料的拍摄、制作都需要钱,为了完成梁祝传说的申报工作,他自掏腰包解决申报所需经费问题。
孔孟故里济宁市梁祝传说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樊存常含泪笑了。
保护利用——
“梁祝文化”越做越大
在樊存常的不懈努力下,济宁梁祝文化受到全国的专家和济宁市委、政府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开始将其视作济宁市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这更让樊存常高兴万分,一些关于发展梁祝文化的更加恢宏而美丽的计划,又开始积极地争取并付诸行动了。
恢复峄山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2010年5月8日,在邹城市峄山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地,举行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恢复建设奠基仪式;11月4日,举行了峄山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峄阳书院)落成剪彩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梁祝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同时举行了峄阳书院·中国梁祝文化高层论坛,扩大了济宁市梁祝传说在国内外的影响。
建立中国梁祝爱情文化博物馆。梁祝传说是爱的千古绝唱。他建议在邹城市峄山建立中国梁祝爱情文化博物馆,使其成为中国梁祝爱情文化的研究基地、教育基地。
举办中国峄山爱情文化节。在峄山建造爱情文化广场,每年在峄山定期举办爱情文化节。在爱情文化节期间,可举行集体婚礼和各种形式的爱情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中国峄山爱情文化节”,扩大峄山的影响,增加峄山的旅游吸引力。
积极筹备召开中国(济宁)梁祝文化国际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济宁市梁祝传说进行调查研究,并积极筹备,准备适时召开中国(济宁)梁祝文化国际研讨会,进一步加大对儒家“孝”、“礼”、“仁”、“义”和“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对孔孟故里梁祝传说影响的研究。
拍摄“梁祝峄山情缘”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孔孟故里梁祝传说,以《梁祝峄山情缘》故事书为基本素材,创作“梁祝峄山情缘”电影或电视剧本,以峄山为拍摄基地,拍摄“梁祝峄山情缘”电影或电视剧,并建立峄山梁祝爱情文化旅游景点。另外,创作排练梁祝戏剧或大型现代梁祝歌舞剧。
打造梁祝爱情文化主题公园。邹城市峄山是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在邹城市峄山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地恢复梁祝读书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梁祝传说在峄山建造新的爱情景点,增加峄山爱情文化的吸引力。同时,在微山县马坡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地,恢复梁山伯祝英台墓、祠,并建造新的爱情景点,这样,微山县马坡将会成为梁祝传说发源于孔孟故里的重要文化遗存地,也将会成为有情人的祭拜地、梁祝爱情文化之旅的一个重要景点。为了促进微山县马坡和邹城市峄山之间梁祝爱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把连接两地间的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祝英台之路进一步整修,并在此路的两旁植柳树,塑爱情故事塑像,使其变成梁祝爱情柳荫大道。通过对梁祝爱情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打造梁祝爱情文化主题公园,这样既有利于游客参观,又有利于促进梁祝爱情文化之旅品牌的打造。
樊存常认为,只有将梁祝文化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发展梁祝文化产业,并加长产业链,才能将梁祝文化做大做强,也才真正让济宁百姓受益。
守望着他热爱的梁祝文化,樊存常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