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周炳德毕业于济宁师专艺术系,3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都奉献给剪纸艺术,成为济宁市首屈一指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他的剪纸作品质朴,富有浓郁的鲁西南地域风情,其中《祖国万岁》、《生命树》、《醉酒图》和《运稻》等多幅作品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并曾参加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交流展。1981年,周炳德成为济宁市第一个中国剪纸协会会员。目前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1997年,周炳德被济宁市评为首批“济宁市民间艺术家”。
初学剪纸细细雕琢
“小时候我甚至连用剪刀都感觉费劲。”周炳德说,自己孩提时代并不会剪纸。1975年,国内掀起剪纸展览的热潮,他才开始跟民间艺术家李宝芹等人学剪纸。到微山县体验生活时,看到机器轰鸣、推土机来回穿梭的情景,他回来绘出一幅《移山填谷造平原》图。根据老师传授的剪纸技术,一点点地剪出成型的作品。这是周炳德的第一幅作品。
没想到,周炳德这一剪就是30多年,其间从未间断过。1976年,他尝试着向《文汇报》寄了一幅作品,不久便收到5元钱的稿费。看到自己的“果实”出现在版面上,周炳德非常高兴。“5元钱能买好几斤肉呢。”周炳德笑着对记者说,当时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2元。在“名利”双收的刺激下,周炳德把所有业余时间都集中到剪纸上,后来见报的作品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发表七八件。
剪纸风格古朴简洁
周炳德对自己的剪纸作品要求严格,从不随意乱剪,更不把不满意的作品示人。“我只有五六百件剪纸作品。”周炳德说,但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没有一件与他人雷同。他的每件作品几乎都经过几道“工序”:先构思、设计,然后画出草图,用铅笔一次又一次修改,直到自己认为无可挑剔了,才动剪刀。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周炳德的剪纸作品既注意反映现实,又注意展现历史,更多地体现剪纸艺术的“原生态”之美。2005年,以梁祝爱情故事为背景,他先后设计了一套99幅的作品。2005年至2007年,他又设计了72幅剪纸作品,用剪纸“讲述”孔子及其思想。
周炳德的剪纸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豪放简洁、浑厚古朴。“剪纸就是生活的一种浓缩,我希望用生活化的视觉展示剪纸的魅力,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周炳德说。
30年努力终结硕果
30多年的剪纸艺术研究和创新使周炳德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剪纸作品质朴,富有浓郁的鲁西南地域风情,其中《祖国万岁》、《生命树》、《醉酒图》和《运稻》等多幅作品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并曾参加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交流展。1981年,周炳德成为济宁市第一个中国剪纸协会会员。目前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1997年,周炳德被济宁市评为首批“济宁市民间艺术家”。
“我现在的许多作品,都算不上是剪纸作品,而是‘刻纸作品’。因为它们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而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因为刻比剪更有优越性,尤其是夏天创作时,可以避免因手出汗而影响创作质量。”周炳德说,因为害怕影响作品质量,他刻的作品,每幅都不超过6份。有时候为成功完成一幅作品,戴着老花镜的他需要创作一个多月。
传承艺术传播文化
周炳德的剪纸作品充分展示了鲁西南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并且已经出版成书。“泗水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产品却相对薄弱。目前的旅游市场上,大家卖得都是南方人生产的礼品,丝毫没有济宁的地方特色。我一直在考虑,能不能让泗水剪纸担负起传播济宁文化的重任,开创泗水剪纸礼品的局面。”周炳德说话时,显得踌躇满志。
目前,泗水县部分重点中小学都开设了剪纸课,他们纷纷邀请周炳德前去讲课、辅导。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周炳德潜心研究青少年、幼儿美术、剪纸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引导下,许多人认识、接触并喜欢上了剪纸艺术。
周炳德目前已把剪纸培育领域延伸至幼儿,他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纸、了解剪纸,让一幅幅绚丽的剪纸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小时候我甚至连用剪刀都感觉费劲。”周炳德说,自己孩提时代并不会剪纸。1975年,国内掀起剪纸展览的热潮,他才开始跟民间艺术家李宝芹等人学剪纸。到微山县体验生活时,看到机器轰鸣、推土机来回穿梭的情景,他回来绘出一幅《移山填谷造平原》图。根据老师传授的剪纸技术,一点点地剪出成型的作品。这是周炳德的第一幅作品。
没想到,周炳德这一剪就是30多年,其间从未间断过。1976年,他尝试着向《文汇报》寄了一幅作品,不久便收到5元钱的稿费。看到自己的“果实”出现在版面上,周炳德非常高兴。“5元钱能买好几斤肉呢。”周炳德笑着对记者说,当时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2元。在“名利”双收的刺激下,周炳德把所有业余时间都集中到剪纸上,后来见报的作品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发表七八件。
剪纸风格古朴简洁
周炳德对自己的剪纸作品要求严格,从不随意乱剪,更不把不满意的作品示人。“我只有五六百件剪纸作品。”周炳德说,但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没有一件与他人雷同。他的每件作品几乎都经过几道“工序”:先构思、设计,然后画出草图,用铅笔一次又一次修改,直到自己认为无可挑剔了,才动剪刀。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周炳德的剪纸作品既注意反映现实,又注意展现历史,更多地体现剪纸艺术的“原生态”之美。2005年,以梁祝爱情故事为背景,他先后设计了一套99幅的作品。2005年至2007年,他又设计了72幅剪纸作品,用剪纸“讲述”孔子及其思想。
周炳德的剪纸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豪放简洁、浑厚古朴。“剪纸就是生活的一种浓缩,我希望用生活化的视觉展示剪纸的魅力,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周炳德说。
30年努力终结硕果
30多年的剪纸艺术研究和创新使周炳德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剪纸作品质朴,富有浓郁的鲁西南地域风情,其中《祖国万岁》、《生命树》、《醉酒图》和《运稻》等多幅作品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并曾参加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交流展。1981年,周炳德成为济宁市第一个中国剪纸协会会员。目前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1997年,周炳德被济宁市评为首批“济宁市民间艺术家”。
“我现在的许多作品,都算不上是剪纸作品,而是‘刻纸作品’。因为它们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而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因为刻比剪更有优越性,尤其是夏天创作时,可以避免因手出汗而影响创作质量。”周炳德说,因为害怕影响作品质量,他刻的作品,每幅都不超过6份。有时候为成功完成一幅作品,戴着老花镜的他需要创作一个多月。
传承艺术传播文化
周炳德的剪纸作品充分展示了鲁西南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并且已经出版成书。“泗水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产品却相对薄弱。目前的旅游市场上,大家卖得都是南方人生产的礼品,丝毫没有济宁的地方特色。我一直在考虑,能不能让泗水剪纸担负起传播济宁文化的重任,开创泗水剪纸礼品的局面。”周炳德说话时,显得踌躇满志。
目前,泗水县部分重点中小学都开设了剪纸课,他们纷纷邀请周炳德前去讲课、辅导。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周炳德潜心研究青少年、幼儿美术、剪纸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引导下,许多人认识、接触并喜欢上了剪纸艺术。
周炳德目前已把剪纸培育领域延伸至幼儿,他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纸、了解剪纸,让一幅幅绚丽的剪纸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