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畔,一座陈旧的平房院落内,一位戴着老花镜的中年人正在简陋的工作台前,专心致志地为一把刚刚完成的板胡试音。这就是济宁板胡制作世家刘家的第四代传人刘世瑞。据了解,在济宁的板胡制作行业,刘氏家族可谓是始终与琴结缘,这门传统的手艺如今到了刘世瑞这辈已顺利沿袭了四代,刘家制作的琴由于声音嘹亮,因此被业内人士赋予“雷琴”的美称。
谈起板胡制作滔滔不绝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市区运河路上,“刘奎龙板胡店”的招牌镶嵌在一个小胡同的墙上,招牌小得甚至无法使匆匆路过的行人注意到。
5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这家平凡而古老的店铺,一座略显陈旧和杂乱的小院内,一位高大魁梧的中年男人戴着老花镜,端坐在屋内简陋的工作台前,头顶悬着一盏白炽灯,专心致志地在为一把刚刚完成的板胡试音,简单的音符飘浮在整个庭院内,让人感觉到美妙和温暖。这位正在专心制作板胡的中年人就是刘世瑞。
看到来了客人,刘世瑞面带和善的笑容请记者进屋,当聊起制作板胡的工艺,刘世瑞开始滔滔不绝,“板胡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秦胡’,是梆子腔、乱弹腔各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曲艺伴奏。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和说唱伴奏。”刘世瑞如数家珍地说,几百年来,板胡流行于全国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豫剧、山东梆子、秦腔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
“不要以为板胡是老古董了,在现在的民族乐队演奏中,板胡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力,并且广泛应用于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说起我家四代相传制作的板胡由于演奏时发出雷鸣般的嘹亮乐声而享有‘雷琴’的美誉。”谈起家族制造板胡的工艺,刘世瑞骄傲地告诉记者。
150年“炼出”优良工艺
刘世瑞向记者介绍,刘氏家族四代进行民族乐器的研究、改良、发展和传承,经历150多年从未间断,是鲁西南运河乐器的奠基者和振兴民族乐器的中流砥柱。“清朝中后期,我的曾祖父在济宁创办金祥琴店,开始进行民族乐器的制作和销售。上世纪二十年代,琴店形成了以制作板胡为主,兼制二胡等其他乐器的制销模式,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听父亲刘奎龙讲,当时著名的‘丝弦圣手’王殿玉对我家的乐器很是赞赏,多次同刘家人交流改良技艺,为刘家板胡的尺寸调整、定型定样、音准、音色提出了很多建议,加速了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大步提升。”
后来,在历经多年的战火洗礼之后,到建国初期,济宁金祥琴店又开始批量生产,到1953年为止已发展到了3家店铺,在当时稳坐鲁西南地区民间乐器制作的“头把交椅”。1956年,金祥琴店进行公私合营体制的变革,更名为“济宁乐器生产社”,但由于种种原因,1965年生产社解体。刘世瑞的父亲刘奎龙开始单独进行板胡等乐器的制作和销售。2005年,刘世瑞遵照父亲遗训,创办“刘奎龙板胡店”,接过了刘家板胡制作第四代传承人的重任。
“刘家板胡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近乎苛刻的精细。就拿板胡的音色来说,板胡音筒中的板面必须挑选上好的梧桐木,并且按照立丝年轮进行切割。然后通过烘焙、风化等工艺,将板面‘化石’处理。采取此种工艺制作出的板胡才能够达到通透明亮、无狼音的效果。我必须要在掌握家族传承制作工艺的前提下,继续进行研究和创新,这是我的责任。”刘世瑞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
要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
“制作板胡大体分胡杆、胡轴、胡弓、胡筒等几大部分,必须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差失都会造成前功尽弃。”刘世瑞向记者细数起板胡制作的过程。
首先,板胡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选材和下料,必须选择紫檀木、老红木这些木质硬度极高的木材,并且胡杆的制作木材必须采取立丝切割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胡杆长期不变形。胡筒制作最重要的就是板面选材,必须选用上好的梧桐木才能够保证音色。琴弓使用的木材需选用福木竹,琴弓上的弦子则要选择硬度、粗糙度都更强的白色儿马(成年雄性马)尾,每张琴弓大约需要700根马尾毛。
其次是板胡的制作阶段,现在板胡的标准长度是74—78厘米,琴头一般分为龙头和马蹄两种,胡头形状全部采用纯手工雕刻。在琴杆的制作阶段,首先要进行选材,然后根据木丝的纹理进行加工。琴筒后部则一般采用手工镂空花纹。经过各部件组合后,板胡的基本制作初步完成。随后,对板胡通体进行抛光打蜡,打蜡后的板胡通体明亮有光泽,更重要的是对板胡形成保护作用,有效防潮。
“在对板胡进行调音后,我还要将制作好的每一把板胡送到资深演奏人士手中进行鉴定,鉴定合格后才算大功告成。”刘世瑞认真地说。
今年5月底,刘世瑞被邀请参加全国改良民族乐器展演,他携带最得意的三把板胡作品只身前往北京,由他制作的板胡无论是从造型还是音色上都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曲艺学院教授、著名板胡演奏大师王欣评价说:“珠联璧合辟新路,巧夺天工创板胡”。同时,他的三把板胡被收藏至中国民族乐器音乐标准库。
“今年5月初,我的板胡制作技术被评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下一步申请全省甚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信心。我要继续发扬创新、勤奋的精神,对板胡的制作工艺进行调整和更新,把我们宝贵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听见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