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曲阜楷木雕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作为济宁曲阜“三宝”(楷雕、碑帖、尼山砚)之一,曲阜楷雕经历代艺人们的努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楷木雕产品也由原来的“寿杖”、 “如意”几个品种发展为孔子像、各种人物、花鸟走兽和文具等近百个品种。颜景新就是曲阜楷雕艺人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得意之作:三年创作“山河赐福”
17日,记者走进颜景新的工作室。古朴典雅的装饰风格透露出工作室主人的艺术风格,室内的中堂画前摆放着颜景新的得意之作。颜景新介绍,这件作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以孔府珍藏的慈禧太后赐给孔府的“寿”字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中除了“寿”字之外,还包括传说中的八仙人物、三只仙鹤、四只蝙蝠,并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背景。为了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以作品的谐音命名为“山河赐福”。
这件艺术品融合了多种雕刻技艺:记者从正面看,作品为透雕的雕刻技艺;从左右两侧看,作品为镂雕的雕刻技艺。颜景新告诉记者,这件艺术品融合了浮雕、透雕、镂雕、国画等多种艺术技艺。记者看到,作品的上端为寿星往下看,作品的底端为铁拐李往上看。作品中的八仙人物面部表情神态各异。颜景新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国画人物的面部表情特点,使得整件作品显得格外玲珑剔透。
这件艺术品花了颜景新三年的时间,全部是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的。“人物的脸型、面部表情、动作衣纹等是创作过程中的难点”。颜景新说,八仙人物中年龄差异很大,身份各有不同。比如蓝采和比较年轻,曹国舅带有贵族色彩。
颜景新曾打算带着得意之作参加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展,却由于运输过程中的疏忽错过了这次机会。当时,工作人员已经把手杖、尼山砚等一起装入箱内,但是到了展馆,主办方发现“山河赐福”丢了。因为担心承担责任,主办方把另外两件作品也尘封起来,没有在展览会上展出。
学徒生涯:打磨作品磨肿了手
由于父亲早年去世,颜景新在济宁市曲阜师范附小只上了两年学便辍学在家,11岁时开始跟着祖父学楷雕手艺。1947年祖父病逝前,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好朋友楷雕艺人杨玉田,让他拜杨玉田为师,学习楷雕技艺。”有一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颜景新说,其实当时自己也非常喜欢雕刻这门手艺。上学期间,他的其他功课成绩非常一般,但是美术成绩多次获得满分。
杨玉田为人忠厚,把颜景新视如己出。颜景新跟随杨老师学习刻手杖、如意,后来还学篆刻。从此,颜景新走上楷雕艺术之路。
杨玉田的朋友鲁中仙也是颜景新的导师之一,鲁中仙的人物雕刻造型生动活脱,刀法流畅,衣纹飘逸,布局疏密得法。这给少年时期的颜景新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颜景新 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雕刻圆雕人物的冲动与想法。
颜景新的第一件楷木雕作品是一个二龙头拐杖。花了10天时间,他才雕刻完成这件作品。当时楷木的白木边料是最难雕刻的,由于楷木遇手汗变黑,白色的二龙头拐杖却变成黑色。为此,师爷爷让他通过打磨还原拐杖的本来面目。”愿意雕刻也不愿意打磨。”颜景新说,打磨完拐杖,他的手都变肿了。”你磨它,它也磨你,这主要磨炼你的意志。”师爷爷这样告诫他。
求艺之路:省城博采众家之长
1955年,刚刚出师的颜景新参加济宁市曲阜县雕刻生产社,当时由11人组成,颜景新是最年轻的组长。由于没有严格分工,生产社的工人们主要从事刻字创作。当时的老艺人孔宪斌担心传统雕刻技艺失传,他打破生产社的生产模式,对生产社的分工进行细化,使得楷木雕雕刻技艺得以继承和保护。
由于颜景新的雕刻技艺突出,1957年他被调到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室工作,专攻木雕造型设计制作。当时的老艺人黄古原(音)负责为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传授泥塑、绘画等技艺。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突发脑溢血,不到一个月后,黄古原就去世了。
后来,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室继续邀请当时的老艺人为他们“传经”。在这一时期,颜景新的雕刻理论知识得到充实,视野也变得更加宽阔。同时还学习象牙雕、玉雕等传统雕刻的长处,他把这些长处融入楷木雕的雕刻技艺当中。
建国10周年时(1959年),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在北京午门举行。由于当时崇尚实用的风格,颜景新就创作了七仙女造型的台灯和楷木雕书挡。展出后,他的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1960年至1961年期间,颜景新在山东省工业干校雕刻班任教,为全省各地的工艺美术技术人员传授技艺。其间,还参加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装饰工程。发展农业是当时的主旋律,山东的地方特产成为山东厅的装饰风格,当时他们创作了崂山葡萄等山东的农作物特产。后来,山东厅的装饰风格发生多次变化。
未来打算:复制见证过的作品
1979年,颜景新出席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之后,被授予“工艺美术师”的称号。1984年曲阜县工艺美术厂承担修复孔庙大成殿内孔子、四配、十二哲神龛、匾额等全部雕刻任务。颜景新的作品一经推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同时国家外事部门选定楷雕“八仙如意”作为出访国礼。
“文革”后,颜景新根据树根的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技法,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孔子行教像”为蓝本,创作出高约一米的《至圣先师——孔子》雕像。这尊雕像大刀阔斧与细腻入微相结合,布局合理,删繁就简。其中雕像头部精雕细刻,那双眼睛如深潭一般蕴含着丰富的哲思与对社会人生深刻的洞察力,宽阔的额头皱纹密布,头发如丝细密有致,整个面部呈现出一种饱经风霜而又从容镇定的神态。在雕像身体与衣服的处理上,颜景新巧妙地依树根的自然形态,顺势而下。这件作品1981年在香港展出时,被香港一位大收藏家收藏。
身高2.6米的孔子像是颜景新作品中体积最大的。选料时,他考察了三四棵楷木。创作时,树的根部基本未动,主要体现天然写意的效果,工夫主要下在头部。三个月后,他才完成这件作品。后来,作品先后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展出,为此,有关部门奖励颜景新3000元奖金。
年事已高的颜景新已经把三儿子颜世伟作为继承人。 他说:“我选择继承人非常严格,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为记录楷木雕的发展演变历史,他希望把见证过的作品复制一遍,目前正在复制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作品。
作为孔孟之乡,济宁曲阜市的文化部门也出台相应保护措施。组织专人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建立声像档案。计划编辑出版楷雕艺术大型画册或理论专著,系统介绍、论证楷雕艺术的历史沿革、艺术风格及价值。计划五年内在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尼山风景区,每年引进培育楷木树种,改变楷树缺乏的局面,又可为楷雕技艺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另外,向全国推介工艺美术大师楷雕技艺第五代传人颜景新的艺术成就,创办楷雕艺术研究培训中心,培养楷雕技艺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