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仅能织出“迷魂阵”、“喜字锦”、“孔雀开屏”等数百种纹样,还能将汉字织进鲁锦,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唯一传承人赵芳云老人。今年66岁的赵芳云12岁开始学习纺织,17岁的时候上了夜校,唐诗也能背诵上七八首。赵芳云老人1965年结婚,婚后队里组织纺织,生产队里评等级她年年都拿高工分,近几年的青山寺纺织比赛,每次也都是第一名。
赵芳云老人告诉记者,鲁锦其实不是锦料的,而是我们本地俗称的 “老土布”、“老粗布”,“老土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色彩绚丽,美丽如锦,后来成为了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于1985年被定名为 “鲁西南织锦”,“鲁锦”这个名字就从那个时候沿用下来的。据嘉祥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赵芳云老人已经和织锦技术相伴了多半个世纪,她的那架织布机陪伴她了将近一生的时间,以前日子穷,为了接济家里,赵芳云老人常常把织的布拿去卖,就是为了换吃的,买工分。赵芳云老人感慨地说:“那些日子越穷,却越想过过手瘾,假如有一个月不纺织,手就难受的不知做些什么好,织布纺棉也有瘾”。
据了解,早在春秋时期织锦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有文献记载和汉画像石佐证,两千多年前,生长在嘉祥的农家妇女就擅长纺织布,著名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曾母投杼图》和《孟母断机教子》图就是反映了嘉祥、曲阜一带机杼和鸣的景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描绘出唐代山东纺织业的盛况。到了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聪惠勤劳的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糅进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鲁西南民间织锦。2008年6月,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嘉祥”鲁锦”织造技艺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