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化进程,济宁市的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消失。在此情况下,济宁市涌现出一批执著的民间文化搜集整理者,杨成举就是其中之一。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邹城市的民间舞蹈——阴阳板终于重放异彩。今年1月,它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这一民间舞蹈将成为该市民俗游的标志性项目。
6月2日,邹城市豫剧团,记者见到杨成举。他说,阴阳板是济宁市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济宁市独一无二的民间舞蹈,它在舞蹈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杨成举结缘阴阳板,不料他却将半生的时间投入到《阴阳板》的搜集、整理、排演中。
结缘濒危民间舞蹈
杨成举告诉记者,阴阳板是祭神求雨的民间舞蹈。流传于邹城城东八里沟一带,因是两板相击而舞,故又名“打阴阳”,已失传40多年。传说“八仙过海”中的曹国舅,是一位旷达豪爽、散财济贫的好神仙,他手中有两块神通广大的木板,一阴一阳,专门用来调节世间“阴阳”,为民造福。后来人们为求消灾免祸,驱恶辟邪,讨得曹国舅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故成此舞,取名“阴阳板”舞,至今已历经400余年。
所谓“阴阳板”,其实是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长板为阴,长约50厘米,短板为阳,长约30厘米。两板各宽10厘米,厚约2厘米。板头配有铜铃,板尾钻孔,两板相连。表演时两人一对,一男一女,队伍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舞者右手持长板,左手持短板,在锣鼓伴奏下,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位置敲打拍击,以拖步、上步、绕步、踏跳步等变化多端的舞步,循着既定图案,做出各种姿态和造型。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古拙朴实,豪放壮观,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朴素虔诚的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1949年后,艺人们对阴阳板舞进行了改造革新,每遇佳节,人们便敲起锣鼓,手打阴阳板,走街串巷,娱乐一番。
艺人在表演观天步。 宋凡海 提供
艺人在表演跳转步。 宋凡海 提供
抢救失传民间舞蹈
1982年,省文化部门成立《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要求各地区搜集整理代表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杨成举说,当时的阴阳板已失传40余年,鉴于此,邹城市文化馆承担起发掘整理民间舞蹈——阴阳板的重任,并先后制定了系列保护、传承措施。同时,作为文化馆馆长的杨成举也主动参与到发掘整理的队伍当中,并逐渐成长为阴阳板的传承人。今年5月份,山东省文化厅公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杨成举作为阴阳板的传承人名列其中。
在此后7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走访了50余个村庄,130多位老人,行程1万多公里,记录了两万余字价值可贵的走访笔记资料,终于将失传40余年、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祭祀舞蹈修改记录下来。不久,这些老艺人就相继去世。
在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对阴阳板最有发言权的要数宋家。但宋氏传人称,他们都是敲锣打鼓的,对于舞蹈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几乎没人知道。在寻访了宋西连、侯德发、宋景殿、宋西乾、宋百合等老人后,杨成举又走访了上百家村民,得知千泉街道大胡村的胡永金老人当年曾是民间舞蹈里的一个角色,对舞蹈的动作等细节非常熟悉,于是杨成举找到胡老先生。
“他当时病得很厉害,(身体)已经不能动了,话也说不清楚,但一听我问起阴阳板的事,就在床上手舞足蹈起来,跟我比划了半天。”杨成举不忍心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就告诉他:“我跳,对的话你就点头。”在胡永金的指点下,杨成举认真揣摩、表演起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尽管老人言语不清,对话、模拟动作时只能靠眼神和单字表达,但杨成举深深地领会到他传授民间文化时的那分热烈和执著。
回到文化馆,杨成举着手整理了一套舞蹈动作。然而,当他再次来到胡永金老人家里时,意外得知老人已去世一个星期。
杨成举告诉记者,每当听到这些老人去世的消息,他都非常难过,老艺人这么信任自己,自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但是他担心这项民间文化真的无法传承。于是他每天马不停蹄地在村庄之间奔波,争取让阴阳板早日与群众见面。
推广新生民间舞蹈
1988年12月,邹城市文化部门对《阴阳板》的大致场面和部分动作进行了排练录像。1991年,杨成举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和抢救性发掘,终于使其重放异彩。在济宁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上阴阳板首次与群众见面,即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随后,它引起省市艺术界的极大关注,显示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1992年,《阴阳板》在济宁民间舞展演中获得一等奖;1996年,其代表济宁市参加省民间艺术展演,获“白牡丹”奖。后来,《阴阳板》还被北京舞蹈学院列入民间课教材,为此,杨成举在北京舞院授课十天,讲解《阴阳板》。
恢复民间舞蹈原貌
杨成举说,此次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久违大众的《阴阳板》重新回到了人们关注的视野,细数邹城《阴阳板》经历的漫长历史,精彩与感叹定格在了历史的舞台。
令他遗憾的是,目前面世的《阴阳板》只是原来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表演只需大约10分钟。如果把整个《阴阳板》舞表演下来,至少要50分钟时间。因此,杨成举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时间里,能把《阴阳板》恢复到鼎盛时期的原貌,让观众欣赏到当时经济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