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近日公布。至此,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达到350个。它们是建造技艺和民族风情的真实载体,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保护好它们,有助于展示我国优秀传统建筑风貌和优秀建筑艺术。
然而,相对于广袤的国土上无以计数的乡土建筑而言,它们只不过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旧村改造”兴起、尘烟四起的大拆大建,使乡土建筑面临着紧迫的危机。一座座新楼崛起,一座座古建倒下,不少乡镇地方特点、传统特色已荡然无存。此情此景,令人心忧。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乡土建筑埋藏着中华文化的古老基因,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不仅具有高深的建筑学的价值,而且更是千百年来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诸方面的浓缩。中华文化正是以无比丰富的乡土文化为根系,才得以绵延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气候多样,加上民族众多、文化各异,传统民居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古民居、古村落、古寺庙、古戏台、古书院、古巷道、古河道、古石桥、古栈道、古井栏等乡土建筑,遍布广大乡村,成为我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产种类之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我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缩影,凝聚着历代人民的理想、智慧和汗水,富有浓郁的历史、人文信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们是不可复得的瑰宝,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更是弥足珍贵,必须善加保护。
乡土建筑看起来虽然陈旧,却是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华,承载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价值。它们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乡土文明的进程,唤起人们对故土的热爱,同时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人们扬善弃恶的好教材。如同一件古瓷器,外行人认为不值几何,识货的方知其价值连城。乡土建筑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复生,损失无可估量。我们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被错误的政绩观念、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甚至开发商所左右。
乡土建筑及附丽其上的乡土文化,是由整个民族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塑造、锤炼、丰富、积累而成的,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处濒危。守护乡土建筑,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任重道远。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已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乡土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并正在制定具体的保护标准,强调对乡土建筑的保护着眼于整体风貌的保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已将乡土建筑作为一个门类列入。城镇化建设正在向我国乡村迈进,保护乡土建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当提高认识,保护好乡土建筑,不愧对祖先与后代,让中华瑰宝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