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相启申 实习生 闫献萍
竹竿巷,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老济宁的文化符号。它曾是济宁城区最繁华的商贸地带,它承载着济宁人太多关于旧时繁华“江北水乡”的回忆。如今,竹竿巷旁边的老运河已逝去了往日商船来往的繁忙景象,老街也已是繁华落尽。山东省曾经最大的竹器街,已经被岁月湮没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平淡中,只有几座青砖灰瓦房坚强地屹立着,依然保存着百年历史岁月的纹路。
一条运河“火了”竹竿巷
竹竿巷,窄窄的巷子,青色的石板路。房屋皆临河而筑,街道顺着运河蜿蜒而行,便利的航运成为为在此做生意的居民的天然优势,各式南方的竹竿通过船只运到这里,经手工艺人的巧手加工,制作成各种竹器销售到相临省份,一位老者告诉记者,当年竹竿巷是山东省 最大的竹子交易中心。大运河 “火了”竹竿巷,竹竿巷的命运与大运河紧密相连。
朱大刀,今年64岁,土生土长的济宁人,曾经在竹竿巷附近的一家工厂里工作了36年零7个月,现在在竹竿巷街头以磨制铁器为生,他向我们讲述了竹竿巷昔日的繁华。
老人说,大运河通航时,南方的竹子、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来,然后又把这儿编制好的竹器载走,运到各地去卖。这里的竹器种类繁多,有竹椅、竹床、竹凳、竹鸟笼、竹篮、竹筐、竹筛、竹筷子等等,几乎汇聚了全国所有的竹器种类。竹器编织者多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手工作坊,很多作坊还收有学徒,可见当时竹器业之繁荣。这条巷子中也有粮食店、豆腐店、磨房、铁器等其他作坊,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所需有关。
那个时候的竹竿巷就是济宁的商业中心。大运河相当于护城河,现在的人民公园所在地筑有护城墙。在他的记忆中,文化大革命时被押着游街的人必须要走竹竿巷的。
难觅古风:竹竿巷“改头换面”
现在,我们走进竹竿巷,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人家的门前摆放着竹竿和一些竹器,但没有看到还有谁在编制竹椅和竹筐。竹竿巷两侧的房屋大多都改建成了两层小楼,尽管还是仿古的屋檐瓦楞,依然掩盖不了现代建筑的气息。大多数店铺依然在经营着竹器和铁器的生意,但看上去与其他地方的店铺已没有什么区别了。有一位大叔挥动着铁锤在打铁,不断响起的打铁声似乎还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丝老竹竿巷的身影。
除去东大寺外,我们仅找到了一间被保存下来的老房子,青色的石瓦裂痕斑斑,其上杂草横生,斑驳的墙壁上用粉笔写着四个相同的字:留。我们找到房子的主人打听,所谓的“留”是要把这所房子保留下来的意思。放眼望去,它的两旁是雪白的墙壁,朱红的屋檐,这所古屋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
在东大寺的南侧又有一个路口,顺着路口往里走,会看到一个门坊,上书“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它的左边还有一块碑,刻着“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门坊几乎被高层建筑包围,不熟悉济宁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还藏着这么一样宝贝。
如今竹竿巷旁边的大运河恢复了平静,历史上繁华的竹竿巷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古建筑虽被重新修缮,可是似乎少了几分韵味,多了几分浮躁、单薄,曾经古色古香的竹竿巷逐渐改头换面了。
期待重生:再现昔日繁华
虽然大运河现在不再通航,但岸边杨柳依依、清风徐徐,再加上附近保留下来的一些古建筑,依然不失为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只有亲自看到大运河、站在她的岸边,才能想象和感受到些许通航时的繁华场景。而竹竿巷,这个曾经以编制竹器闻名的小巷就在大运河的旁边,还可以搭上运河旅游的顺风船 。如今,巷子的两边是新崛起的两层小楼,现代商铺的气息迎面扑来,生活在竹竿巷里的人们秉承祖辈的生意经,开始经营起现代商品买卖。运河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此观光,相信竹竿巷会利用这一契机,再现昔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