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晨刊消息:2月2日,记者从泰山景区获悉,通过野外文物普查,已累计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62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1处,进一步丰富了泰山景区的文物“家底”。 据悉,本次文物普查采取了全面复查和区域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春季查山前、夏季查偏远、秋季查遗迹、淡季查景点”打时差战的普查办法,共累计行程32000余公里,普查面积426平方公里,对泰山景区辖区内的13个行政村和13个管理区内的古建筑、碑碣石刻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遗址进行了普查。 据统计,在复查的162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其中古建筑51处,碑碣石刻共计1544处,古遗址1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7处。 31处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摩崖题刻6处、碑10通、桥涵1座、古建筑1处、古遗址(周明堂遗址、元都观遗址、吴道人庵遗址、黄伯阳洞遗址等)7处,造像2处、摩崖画像3处、画像碑1处。 其中,像“翰墨溪”、“疏松隔水奏笙簧”、“将军鼓”、“乐善桥题刻”、“照万方”等摩崖题刻及“舍身崖佛教摩崖造像”、“凤凰山道教摩崖造像”等文物规模较大,现存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在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中,高科技手段的“助力”成为新亮点。据介绍,本次工作引进GPS卫星定位仪,用于文物点的卫星坐标定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本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一改前两次普查工作的“手工”做法,采用了电子文本录入数据,使不可移动文物档案记录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