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旅游扶贫初见成效
今年以来,济宁市旅游发展委认真履行旅游脱贫攻坚行动牵头部门责任,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示范“百村”创建、生态休闲游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企业认领帮扶、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等五大旅游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统筹整合、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切实做到落实责任到位、宣传政策到位,逐步形成了“三个坚持、两个到位”的旅游扶贫工作新模式,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统筹整合。先后争取省旅游局旅游扶贫重点支持村35个,一般支持村41个,共计76个,争取数量位列全省前茅。先后争取省特色产业(旅游)扶贫基金、省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旅游厕所奖补资金共计1755.65万元,全部拨付到基层项目。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51处,新建、完善乡村旅游引导标识79处。同时,联合市林业局评选生态文化旅游村15个,联合市农业局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8家。有效整合了涉农政策,实现了效益发挥最大化。
坚持分类指导。以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和11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基础,利用每月15号的“旅游扶贫工作日”,组织机关责任科室和县局责任单位,进村入户开展走访调研。同时,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组织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开展了“旅游脱贫攻坚认领计划”,截止目前,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36个市级旅游扶贫村全部逐村明确了帮扶企业,逐户细化了帮扶措施。
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和全市“百村千户”示范品牌创建工作,在全市确定了30个旅游示范村,将旅游扶贫项目纳入圣地乡村生态游线路产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户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和市级乡村旅游“百村千户”品牌。组织200余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国内外学习培训旅游扶贫先进经验。先后涌现出了泗水县南仲都村“合作社+农户”、微山县里张阿村“旅游项目+农户”等一批旅游扶贫典型案例。泗水县南仲都村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落实责任到位。市旅游发展委成立了市县两级旅游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脱贫攻坚行动领导小组,与各县(市、区)旅游局签订了《旅游脱贫攻坚承诺书》,将任务分解到四个工作推进组、机关各科室、各县(市、区)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确定了四级包保责任主体,市县联动、精准发力,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宣传政策到位。编制了《旅游扶贫指南》,向345户旅游扶贫户发放了《致全市旅游脱贫帮扶对象的一封信》,设计包装了乡村旅游扶贫一日游线路16条、二日游线路3条,利用“济宁旅游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循环宣传,在《济宁日报》 旅游专版、《济宁旅游》、济宁公共频道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专题宣传,累计发布各类旅游扶贫信息71条。
汶上量身定制旅游扶贫方略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汶上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精准发力,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强化品牌创建。积极争取军屯乡王家庄村、白石镇夏村、郭林村纳入2016年济宁市旅游扶贫示范村。指导省定贫困乡镇军屯乡、白石镇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军屯乡北杨庄和白石镇昙山茶文化观光园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戚姬村、梅山庄、郭林村、夏村等省定旅游贫困村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创建了琵琶山庄、老泉头等一批省级农家乐和省级精品采摘园。
强化资金支持。先后争取省旅游扶贫专项资金(资金)150万元,市级旅游厕所奖补资金63.828万元,重点用于改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修建游客服务中心、硬化乡村旅游点道路、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增设旅游交通指示牌等项目。
强化宣传引导。联合《中国旅游报》济宁新闻中心,量身定做《乡村周末》五整版,将夏村、郭林村等贫困村纳入精准旅游扶贫线路产品,在官方微信、旅游网站等网络平台宣传乡村旅游资源。鼓励旅行社参与制定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游客参观游览。邀请济宁广播电视台拍摄了“汶上乡村旅游宣传片”,收到了良好效果。
强化规划扶持。编制了《汶上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涵盖军屯乡、白石镇两个乡镇,策划乡村旅游项目。邀请山东三维旅游图文研究院编制了《白石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暨昙山风景区项目规划》,目前已签订合同,正在搜集文字资料开展前期调研。协调省乡村旅游协会免费为王家村等7个省级旅游扶贫村编制了旅游扶贫项目策划。
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太子灵踪文化节庆,为夏村、北杨庄村、戚姬村等11户贫困户提供“旅游市场秩序社会监督员”就业岗位,每户获得3000元捐赠劳务补助资金。积极引导茶园、采摘园等旅游企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先后安排有30余人到茶园、采摘园等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石门山庄旅游+创新扶贫升级版
曲阜市石门山镇石门山庄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利用其位置优越、景观秀丽的优势,以美丽乡村和文化国际慢城建设为机遇,依托草莓种植基础,将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子。
发展壮大采摘产业。依托石门山景区、自驾车露营地、国际武林苑、远东学院等景点,流转土地460亩,发展草莓大棚75个,建成为民草莓采摘园一处,成立了曲阜市为民草莓公司。在草莓成熟季举办草莓采摘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解决就业岗位200个。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相继规划建设了慢城人家、杨柳人家农家乐、牡丹花海、福鹿苑、风情一条街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彻底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环境。
强化旅游技能培训。联合周边高校开展乡村旅游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销售旅游产品,提升村民创业能力,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目前,石门山庄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拥有农家乐8家,精品采摘园6处,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乡村旅游合作社1处。
里张阿村乡村旅游扶贫商铺正式运营本报微山讯(通讯员 蒋继剑)10月2日,微山县微山岛镇里张阿村乡村旅游专项扶贫开发项目旅游扶贫商铺正式建成营业,23间商铺装饰一新,货物摆放整齐。有旅行社门市部、宾馆接待处、湖产品加工厂展销处等商家,业态丰富,设施完善,喜迎“十一”黄金周八方游客。
里张阿村是省级“十二五”重点贫困村,是5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也是全市旅游精准扶贫重点支持村之一。里张阿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决定结合上级旅游扶贫政策、资金在微山岛景区码头游客中心前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区,采用集装箱形式建设成规模的售卖旅游商品商铺23间,木质摊位15个。摊位选取村内有意愿、身体条件符合的贫困户免费经营,售卖农副渔湖产品和地方小吃。商铺对外出租,年租金5000-7000元不等,共收取租金收益12.2万元,其中30%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70%部分用于未参与经营的贫困户分红,保守估算可为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项目的建成创新了旅游扶贫载体,该村积极探索“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采摘园带动型”、“渔湖旅游产品加工带动型”及“选好带头人,当好带头人”的“雁阵式”脱贫增收模式,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走上正常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