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今年以来,济宁市旅游局认真贯彻省旅游局关于旅游扶贫工作有关要求和部署,将旅游脱贫攻坚行动纳入市委、市政府六大脱贫攻坚工程之一,作为全市旅游工作重点,以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为重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示范“百村”创建、生态休闲游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企业认领帮扶、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力争2016年,全市重点打造30个旅游示范村,2017年打造50个,2018年全市旅游示范村个数达到100个。在发展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2016年完成有发展旅游需求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35%,2017年完成有发展旅游需求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65%,2018年巩固提升脱贫任务成果。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市旅游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和各县市区旅游局局长为成员的市旅游局脱贫攻坚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调度督导、联系企业、宣传推介等具体工作。局党组会每月专题研究一次旅游扶贫工作。分别与市政府、各县市区旅游局签订了《旅游脱贫攻坚承诺书》,制定了《旅游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各县市区旅游局,全局联动、市县联动、精准发力,全力抓好旅游扶贫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动态台账
4月25日至29日,市旅游局抽调精干人员,赴35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村逐一进村核实情况,通过与镇村负责同志座谈,摸清了每个村的基本情况,统计了一批有发展旅游需求的贫困户,并将统计结果反馈到各县市区旅游局认定,最终确定了30个旅游示范村,160户345人的有发展旅游需求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旅游脱贫动态管理台账。
开展结对帮扶,实施精准扶贫在机关事业单位驻村联建的基础上,组织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大企业开展了“旅游脱贫攻坚认领计划”,鼓励旅行社、星级饭店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旅行社与具备条件的乡村开辟乡村旅游线路,鼓励旅游企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截止目前,35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村、36个市级旅游脱贫攻坚村全部明确了帮扶企业或单位,细化了帮扶措施。
强化宣传推介,营造浓厚氛围
包装提升了踏青赏花游、农事采摘游、民俗记忆游、生态休闲游等圣地乡村生态游线路产品,以县为单位,在济宁旅游微信公众账号进行了循环宣传。在《济宁日报》旅游专版、《济宁旅游》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专题宣传。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点人气。
旅游扶贫村开发情况。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都将旅游扶贫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依托各自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包装建设了扶贫项目,部分项目已经产生效益。如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建设的20个冬暖草莓大棚,已经委托村草莓合作社管理经营,23个贫困户参与分红并进社打工,每户贫困户年可分红2000元、打工人员年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
旅游扶贫牵手乡村旅游
微山县微山岛镇里张阿村建设了大自然采摘园和鸿源生态园,自今年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突破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达200余万元,直接吸纳本村劳动就业人数50余人。该村规划建设的旅游商品购物街区已进入招标阶段,对部分身体许可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摊位扶持,剩余贫困户采取入股的方式享受租金收益分配。两城镇独山东村新建64亩采摘园,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吸收有劳动能力的3户贫困户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既支付贫困户土地流转费用,又为贫困户发放务工工资,年底把采摘园经营收入一部分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一部分作为贫困户的分红,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微山岛镇乡村旅游呈爆发式发展,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微山岛景区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由于进出景区的道路和游客中心都坐落在村里的土地上,广大村民想依靠景区发展旅游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广大农户特别是年老的贫困户希望能吃上旅游饭,不离开家门口就能挣钱。“就业加创业”的脱贫形式,是结合景区旅游发展和贫困户的两方面需求应运而生的。里张阿村充分利用靠近微山岛景区的优势,通过建立农家乐采摘园、旅游商品售卖商铺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售卖地方特色小吃和农副产品,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嘉祥县纸坊镇青山村规划建设了青山景区停车场、莲藕种植观光示范基地,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停车场从事保洁、安保等工作,将莲藕种植基地设计在青山景区停车场南邻,游客在下车后就能体验垂钓、采莲、赏荷花等活动。
曲阜市共有10个精准识别省定贫困村,均位于石门山镇,其中韦家寨村、石门山村、黄沟村被纳入第一批省级旅游精准扶贫重点支持村,南村、翟屯村、管村、杜庄村、后夏庄村后增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村,以上8个村共有村民107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贫困人口104人、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者84人,其中,韦家寨村被纳入省级扶贫资金支持计划的贫困村。经过前期的走访调研,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中有4户9人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另外,石门山庄村、周庄村、韦寨村、龙尾庄村被纳入30个市级旅游示范村。
旅游扶贫开发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全村经济,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韦寨村先后在村内招聘了保洁、服务人员,加上旅游旺季临时用工人数增加,全村就地转移劳动力达到100人,目前正在积极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来提高全村贫困人口市场参与能力; 黄沟村作为重点乡村游项目,以“红色黄沟”为宣传对其重点推介,扎实提高了黄沟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梨园乐和家园建设,“圣地农家乐”、慢城人家的完善,石门山庄民俗接待、乡村旅游服务应运而生,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村; 周庄村依托黄山景区及三县交界等优势,着力打造随农家俗、学农家活、识农家事、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为一体的宜居宜游生态旅游村;龙尾庄村通过庭院改造、绿化美化、民俗开发、文化挖掘以及产业打造,将原来的古村落整体拓展改造为集龙山慢城公园风景区、粮船石滨水慢步休闲区、古村落民村风情体验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乡村旅游景区,“慢客人家”星级农家乐、精品采摘园发展到20家。广大游客的到来扩大了村民信息交流渠道,开拓了视野,更新了农民观念。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村民之间和睦相处,邻里气氛融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为认真贯彻省市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汶上县文物旅游局认真指导帮助扶贫村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动旅游需求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工作成绩。
白石镇夏村以昙山生态有机茶园为项目支撑点,积极对上争取专项扶贫基金100万元,主要用来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制茶室等,预计能够成功吸邻近4个村的贫困户来茶园务工。郭林村通过郭尚书林修复工程的开发建设,可以有效带动郭林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再就业。军屯乡北杨庄村紧邻大汶河旅游度假区,依托独特的水资源,有计划地开发汶河水上娱乐项目,建设“采摘园”和“观赏园”,将杨庄村逐步打造成为一个融田园观光、乡村民俗、农家餐饮为主体内容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王家庄村是省级重点支持旅游贫困村,借助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以垂钓、农家乐餐馆等为主的乡村点,指导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蔬菜大棚和水果采摘园,打造一片精致的儒风田园区,带动村民实现精准脱贫。云尾村依托村内养老院、旅游特产超市、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提供特色餐饮、休闲、住宿、娱乐等功能。戚姬村周边有一定规模的花卉蔬菜种植大棚,指导成立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包装绿豆粉皮等土特产,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寻找精准脱贫路径。梅山庄是汶上县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石头古村落,是山东省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目前主要工作利用争取的扶持资金,硬化通往梅山村的交通道路,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石头文化和民俗文化,完善古村街巷、标志建筑、民居院落、手工作坊和旅游配套设施,全力打造一处文化氛围浓厚的山乡古村。
后记:
山东省旅游局和济宁市委、市政府给全市旅游系统确定的精准扶贫任务明确,济宁市旅游局全面贯彻落实省旅游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抓住扶贫工作重点,找准旅游扶贫项目,把扶贫任务分解到到村到户到人,坚持一户一台账一个脱贫措施,集中精力抓扶贫攻坚。我市已争取到上级旅游扶贫资金1700万元,对全市39个旅游扶贫村安排了旅游专项扶贫资金,研究好政策,搞好调研,以旅游产业、项目为基础,与贫困户“面对面”对接合作,靶向瞄准,有的放矢,采取集体经济收益、入股分红、提供就业岗位等多途径脱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共同参与旅游发展的合作共赢关系。以实际行动在全市开展旅游脱贫大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