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采煤塌陷制约,济宁市任城区石桥镇部分农田已无法耕种,如何在做好塌陷地文章的同时,让老百姓从中受益,成为困扰该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难题。去年,石桥镇提出科学构想,在塌陷地上建起万亩荷花生态园。11日,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石桥镇生态园建设已现雏形,农民也已经尝到了搞生态农业的甜头。
建设11000亩生态园
据悉,任城区石桥镇地处济宁市东南部,年产量900万吨的济三煤矿坐落于辖区南部,济二煤矿依镇建成,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煤矿的开采活动给石桥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塌陷地达到21000亩,塌陷深、积水多,绝大部分塌陷地无法耕种。
为做好塌陷地治理,该镇将其列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门成立了塌陷地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负责塌陷地治理的全面工作。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在技术指导单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对塌陷地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了切合石桥镇实际的开发治理计划,优化农业结构,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并提出建设万亩荷花生态园的科学构想和具体操作意见,在废地上形成以“万亩荷花生态园”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起绿色家园。
石桥镇万亩荷花生态园位于石桥镇西北部,包括石桥镇前李、后李、道口、倪庙4个村庄,总面积11000亩,其中采煤塌陷地5000余亩,池藕种植面积6000余亩,总投资1.5亿元。该镇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集池藕种植、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当前池藕种植已成规模
11日,记者在石桥镇倪庙村看到,该村的池藕种植已经初具规模,碧绿的荷叶在风中荡漾,白鹭在空中展翅飞翔,众多统一规划建设的看护房矗立在荷塘旁,犹如一张优美、和谐的生态画卷。
据介绍,为对塌陷地进行有效利用,该镇积极引导扶持池藕种植业的发展,为切实提高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特聘请池藕种植专家负责讲授,本着“科技加特色”的原则,在全镇实施池藕种植技术推广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枢纽,镇农技站为骨干,村农技人员为主体,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技服务体系网络,成立了金荷藕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积极出台有利于荷花生态园建设的政策,对在生态园内发展池藕种植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荷花生态园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池藕种植业的迅速发展。
村民陈女士告诉记者,按照镇统一规划,村民们都在已经塌陷的田地里搞起池藕种植,对首次种植池藕的农户不但每亩补助1000元,建设看护房还补助1500元,大大提高了村民搞池藕养殖的积极性。“种植池藕不但省心,而且提高经济效益,今年我家种植了5亩池藕,预计纯盈利能达到2000元,比原来种植粮食作物收入要高很多。”陈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
通过发展池藕种植,取得了经济、生态的双丰收。目前,经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石桥莲藕各项指标符合国家颁布的莲藕绿色无公害食品的要求,“连心桥”池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五年建成生态旅游度假区
据悉,目前,万亩荷花生态园项目建设正积极稳妥向前推进,到位资金已达5000万元,全面展开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香樟园”餐饮、娱乐主体建筑建设,总建筑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硬化绿化了生态园内10公里长的道路,另外一条长2300米的东西路煤矸石铺垫工程;建成了200多个统一标准的看护房和两个变电室,基本完成了线路架设。池藕种植面积近3000亩,成立了“金荷藕业专业合作社”。
7月份,石桥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香樟园”房屋墙体、给排水、电线电路等土建工程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投资1500万元的火炬路至生态园道路预计于近期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用于丰富休闲娱乐、度假观光内容。
为了提高生态园开发工程质量,该镇将生态园规划为娱乐游玩、农家乐、生态湿地、民俗文化区等多个区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使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同步发展。通过治理,预计5年内项目区将建成生态旅游度假区,实现“荷花飘香,鱼儿满塘,排灌自如,道路通畅,游客欢畅”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