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倒下的身躯,穿越历史的天空;他们留下的言语,铭记天下的兴亡;血战乾坤赤,他们用血肉筑起长城;寒光照铁衣,他们以必死求重生……”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2015年7月7日播出的一段宣传片。
背景音乐伴以冲锋的号角让画面里的烈士雕塑仿佛起死回生。我相信,在当年的战场上,倒下去的战士,多想自己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多消灭一个“鬼子”,多战斗到弹尽粮绝。
往事犹可追。
当年,日军从上海登陆后的侵华路线如何?抗日的战场上如今是哪般的模样?抗战的遗迹,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又是怎样的一种传承?
2015年7月6日下午,我带着疑问,从北京飞抵上海,不为别的,只为《血脉中华——抗战万里行》这样一个值得人生铭记的行走经历。我愿意,为这58天的行走推掉一切的邀约,去打通我在中国抗战史上的任督二脉。
长期以来,我一直进行着口述历史的访问工作。在国民党将领后人的回忆里,淞沪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大火……这些地名和事件耳熟能详,这些厮杀的战场在我的写作之中,离我如此之近,却又如此遥远。
感谢上汽大通拉近了我与抗战记忆的距离,上海知名媒体人颜光明先生深谙《血脉中华——抗战万里行》的意义:“在这次行走中,你以感触的角度写下对历史的追思,将口述历史访问的记录还原到实地的考察中,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而在飞沪前夜,我刚刚完成了凤凰卫视《我们一起走过》节目的一篇长文。台湾明星秦汉为了“寻找父亲孙元良”,重返抗日战场,也是从上海起步,经南京、贵州、重庆,寻着父亲征战的踪迹,完成一次从1937年到2015年穿越时空的对话。
与“寻找父亲孙元良”不同,《血脉中华——抗战万里行》是对抗战群体的群访,跨越了党派、时空,与历史对话。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总监杨洪海介绍说,《血脉中华——抗战万里行》的主题明确:“以寻路中国为手段,驾车重返战场故地,重读英雄传奇,重现历史细节,共话抗战故事,同筑复兴梦想”。
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一场沉重的战地行走。上海,日军西向侵华的起点,他们逆流而上,所到之处,弹孔遍布、炮坑深陷。
2015年7月7日,我站在“血脉中国”出征的车队前,仿佛看到了败退的士兵和挥舞的刺刀,两战淞沪的厮杀场景浮现,同时闪现在眼前的还有,租界大楼里喝着咖啡点评窗外日军炮弹准确度的洋人。
相关报道:
“世界徒步行走第一人”重走抗战路
晨报讯 (记者 王艳梅)昨天,“世界徒步行走第一人”郑建伟来到牡丹江,这位六旬“徒步狂人”正以“徒步中国抗战路,巡展宣传万里行”为主题,开始着新一轮的徒步里程。
郑建伟是沈阳人。1999年,听说有个美国人徒步5万余公里,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郑建伟决心挑战。当年7月1日,他从北京出发,以“红色路线”为主题开始了他的征程。15年来,郑建伟走了21万公里,用坚持打破了持续徒步时间最久、距离最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2008年,被吉尼斯世界总部和国际徒步联盟联合认定为“世界徒步行走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