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逃票固然是错误之举,让景区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让其他正常买票的游客感到不公; 然而,“逃票热”的兴起不能仅仅归结到“部分人素质低”,各大景区、政府部门也该躬身自省一番。
每逢假日,放眼全国知名景区,各种稀奇古怪的逃票攻略、种种匪夷所思的逃票行为比比皆是。有不畏艰难、另辟蹊径、绕圈子混入景区的,有趁夜黑风高爬栏杆、钻洞进入的,还有化妆成当地人让旅店老板带入的……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穷游者在面对被垄断、需付费的美景时,在咬紧牙关、捂紧钱袋之余,迸发出来的“小智慧”、“小狡黠”,激发出来的“小胆识”、“小莽撞”,令人叹为观止。
现代社会凡事都要讲规则,进收费景区主动买票,既是对契约精神的遵守,也是自身文明素质的体现。作为游客,可以抱怨门票高昂、超出普通人的心理价位和承受能力,可以抨击景区设施不到位、服务不周到甚至脏乱差,可以吐槽当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但是,这些种种的“不如意”并不能使“逃票”行为具有正义性。
事实上,没有一项法律条文或道德规范纵容个体违背公共规则,即使这样的规则不符合某个人或部分人的喜好、价值观,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硬伤”和缺陷。但该遵守的还是要遵守,要么选择不花钱不进景区,想进就得老实掏钱,事后觉得不值、不满意可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例如找12315投诉,向新闻媒体反映,在网上发表看法,如果有能力不妨充当意见领袖,发起公民行动,抵制坑爹景点,促进旅游业规范。
游客逃票固然是错误之举,让景区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让其他正常买票的游客感到不公;然而,“逃票热”的兴起不能仅仅归结到“部分人素质低”,各大景区、政府部门也该躬身自省一番:是不是门票的价格与提供的服务并不相称?是不是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给逃票创造了机会?是不是在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发展旅游业?是不是将门票收入视作增加财政收入、拉动GDP增长的聚宝盆,而忽略了扶持周边的餐饮住宿、商业购物、文化娱乐等产业?
对热衷逃票的游客,一旦抓住了决不能姑息,除了进行批评教育、勒令补交票款外,还应在其个人征信记录上留下“印记”,让其知耻知痛、不敢再犯;对“狮子大开口”却“名不副实”的景区,综合整治势在必行,得让游客觉得钱花得不冤,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推崇门票经济、奉行政绩至上的地方部门,转变其固有观念是重中之重,学学人家杭州,52处景点免费引发“人气”爆棚,随之而来的“财气”更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