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旅游行政部门对景区做出具体行业要求:旅游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要向社会公布,景区和地方政府要制订人流疏导方案,必要时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该局发布行业标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该标准将于4月1日起实施。(1月10日腾讯网)
每当国庆黄金周这样的法定节假日到来之际,公众总会抱以既兴奋又头疼的情绪,出门玩一圈怕被堵在路上,不出门又觉得在家里蹲着是浪费时间。虽然带薪休假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可各大景区变成“堵”区的现象依旧严重,游客超过景区承载量的新闻还是会报道出来,因为拥挤而发生的事故也没停过。毫无疑问,国家旅游局能够在春节之前发布《导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最起码,该《导则》向各大景区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景区的门票不能卖起来没完没了!
在笔者看来,《导则》的最大特点就景区强调了对信息的社会公布,谁能从中获益?景区、景区所在城市、旅行社和游客这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好处:对于景区而言,如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也许就能避免景区在黄金周时期陷入管理瘫痪的难题;对于景区所在城市来说,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景区游客数量,然后再制定更加详细的人流疏导、交通管制、应急救援力量部署等应对措施,并进而确保当地政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旅行社而言,如果能及时告知游客景点人流情况,也许就能提前化解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对于游客而言,如果提前得知景区的客流情况,就能给自己制定更加合理的出行安排。
国家旅游局制定《导则》的很有针对性,如果能够全面贯彻并落实下去,必将还游客一个快乐的黄金周,景区游客数量“井喷”等现象也将大大减少。不过,《导则》能够落地生根并得到各地景区和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吗?就目前来看,笔者没有这么强的自信心。景区为什么总是乱成一锅粥?笔者认为,无外乎有以下三个“病根”:其一,部分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其二,带薪休假制度并未得到彻底落实,多数民众依旧把黄金周当成出行的第一选择;其三,门票经济依旧被多数景区管理方和地方政府倚仗,和景区“超载”相比,门票所带来的收获更具诱惑力。
乐观一些的话,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在短期内还有大大改进的可能,可带薪休假制度和门票经济这两个并列存在且互相影响的要素,在短期内却是无法改变。尤其要指出的,就算带薪休假制度得到全面彻底的落实,也经受不起我国庞大人口基数的考验,公众选择在黄金周等法定节假日期间出行还是主流意识。
笔者认为,要想避免景区“超载”频现,只能指望着各地政府不要给景区施加太大的“创收”压力,各景区管理方别只顾着卖门票往景点里放人,可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和景区未必就会严格落实《导则》里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