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三九之间,曲阜古城竟然下起了小雨,经年却也少见。雨中漫步,倒也十分有趣。
雨中的空气,清新可人,我不觉使劲呼吸了几口。平日散步走惯了护城河一线,今日突发奇想,要从古城小巷走一遭。跨过护城河上的小桥,便是新开的窄窄的城门。旧时候,这里是没有桥和城门的,只是后来为了方便西城百姓的进出,才开辟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城门。说叫城门,其实只是方便进出的一个门洞而已,与东边不远处的夫子庙前的正南门相比,颇为不堪。不仅没有漂亮的城楼,雄伟的瓮城,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取下。但,越是无名至此,却越发显得平易随和了许多。正南门需要正衣冠、提气息、秉虔诚,甚或还要略懂经书,才不越礼仪。而这里,就像是自己家的小小门户一样,你尽可以放松心情,懒散而行,决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穿过这不知名的城门洞,径直对着的是一条同样不知名的小巷。说是径直对着,其实也是有一点角度的。无论从城外向内看,还是从城里向外看,决不会一眼看穿,这一点同样有别于不远处中轴明显、门坊层层洞列的正南门。也正是因为这样,穿过门洞,便觉得进了城里,走几步回头已经看不到门洞。也许,正是这样的布局才让城内的百姓觉得踏实和安心。
这条窄窄的巷子,虽然无名,但其实并不短,足足有2华里长。巷子两边是挨挨挤挤、满满当当、簇簇拥拥、热热闹闹的新宅旧院。不论宅院如何拥挤或不便,却总比单元房、公寓楼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踏实和温馨。因为是冬日的早晨,又兼天降小雨,小巷子并没有几个人经过,这也正应了我的心意,仿佛这小巷因我而存在而延伸着,至少此时此刻她是属于我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善,新的房子盖起了不少,但由于政府的保护,还是保留下了不少的老房子。特别是这条巷子的北段,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门楼,净净的路面,斑驳的窗棂,有一种回家的温暖和就此住下的冲动。
小巷北首连着的是赫赫有名的西门大街。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相对体面的多的“大街”。远了说,这条街上有曲阜县衙、四氏学堂,近代有曲阜党校、明德中学(建国后改名曲阜一中)、曲阜电影院和西关粮仓等,算得上一条古城要道。路两边的人行道斑秃不平,却感觉比水平如镜的大理石人行道亲切了许多。沿着西门大街往东走不远左手便是赫赫有名的四氏学堂,据说是孔孟颜曾四大圣人之后的私家学堂,外人别姓是不得入内的。建国后这里更名为曲阜一中,成了这个县城中学教育的最高学府,这里也成了孔子的小老乡们成就大学梦想的福地和阶梯。虽然,如今一中已经迁出,但这院落依旧还在,高大的明槐方佛仍在等待着下一个身份的轮回。
与一中斜对的是曲阜西关电影院,这是一座典型的50、60年代的建筑,端庄、肃穆,大气而又天生的朴素,他暗灰的色调与西面雕梁画栋的仿古楼房相映成趣。他偏居于孔庙的一侧,像一个归隐的居士,参透了中庸的法则,谦虚而沉默,淡然而随和。无论旁边是恢宏灿烂的孔庙建筑,还是浓妆艳抹的仿古楼房,与他在一起都显得那样和谐。他默默装点着一切,而一切又都装点着他。
过了电影院转首往北行,这条银杏树妆点的高贵而典雅的石板路叫半壁街。因了她左手是孔庙,右手是一中,也成了一条颇有名气而又有味道的小路。笔直的石板路在雨水的洗礼下,愈加的干净而润泽,散发着青石板的冷峻和质感。由于两边都是院墙,少了一般道路两边喧闹的店铺和世俗的小贩,倒正好成就了她娴静的个性、高雅的气质和淳厚的学养。不单为观光,兼修学养的行者,真的建议大家能在瞻仰圣迹后,来这条小路走一走。在这里,您尽可以放松,但不要懒散,您尽可以恭敬,但不必拘泥,在高大的庙墙下,优雅的银杏树间,携一本《论语》,嗅几口书香,尽管信马由缰抑或浅吟低唱,仿佛畅快的做了次杏坛的弟子,行走在时空的走廊。
前面不远是一个小小的丁字路口,左手边大树林立的便是挺有名气的天官第街。古时这条街上有一座城隍庙,虽然比之夫子之庙,无法相提并论,但总算也是城隍老爷的所在,马虎不得,香火自然繁盛。但,时至今天,俱已消散在历史的尘烟中,年轻如我的小辈大多已不知他的所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小城最大的人民医院。车流如梭,人气依然繁盛,但不同的是高高在上的城隍老爷已然变身为救苦救难、医者仁心的观音菩萨。
往前走不过十几步便是半壁街与后作街交叉的另一个丁字路口。沿着孔庙西侧庙墙往北,然后右转,复沿着孔庙和孔府的北墙走。每次走过这厚重古老的墙角,总有一种莫名的庄严和敬畏感,好像逃了学出来的不肖子,惴惴不安起来,总有一种莫名的渺小和自惭形秽的感觉。作为孔府作坊所在的后作街现在也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旅游街了。90年代初设计修复的后作街,铺了厚重的石板,盖了古朴的房子,多了仿古的牌匾,最是那简洁的房子墙壁上朴拙的浮雕,默默地讲述着这个小城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最妙的是,蒙蒙细雨中沿孔府后门一溜停着几辆古马车,仿佛随时准备着恭迎衍圣公府出门的夫人小姐。
从后作街向东抬眼望去,便可看到颜庙西侧“优入圣域”坊,以及牌坊下匆匆而过的路人。不知道来自哪里、去向何方,但请您放慢脚步,漫步“圣域”,随我细细品味这古城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