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进邹城市峄山镇,远远地看到了海拔超过582米的峄山,树木葱茏,奇石错落有致。
峄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邹城市东部,总面积2136.50公顷,公园部分景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峄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是2014年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书记杨艳新说,峄山立足于“山、城、园”一体化开发,通过山上景点拓展提升、环山滨海绿道建设、邾国故城遗址保护和邹城生态园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实现生态建设、景区开发和大遗址保护融合发展,构建峄山大景区、大旅游发展格局,在周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时间原因,我们乘坐索道登上峄山。但据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科长刘惠生介绍,现在峄山已不再单有过去上下山4个小时的老路。山上90%以上景点拓展提升,重新开辟了游步道。新路在东片区,上下山时间缩短约一半,游客可以根据体力分配,合理选择不同的登山路径。
在南天门,刘惠生介绍:“南天门之前已经不稳固,甚至出现砖石倾斜,修葺重在古迹恢复,具体到每块石头都已经编号完毕,做到‘古石今用’。目前台阶已封闭,正在进行内部加固,力图保持原貌。”
景点拓展提升重在恢复历史原貌。据了解,峄山太白楼唐代遗址修复工程,通过参考历代资料,查明最后一次修葺发生在清代晚期,据留存资料进行施工图设计,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
目前,峄山开发,实行自筹自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景区管委会成立了邹城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峄山的整体开发和运作事宜。公司目前已与深圳国际华侨城设计方接洽,商谈合作事宜。景区的环卫管理外包给了邹城长龙护卫公司。涉及景区开发的一系列工程,采用招标采购形式确定。景区管委会还组织景区中层管理人员外出调研考察,制定出景区市场化运作的深化方案。
杨艳新认为,一系列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景区的管理更加规范。各地先进的做法,让景区管理者接触到了更新的管理理念。市场的作用,在景区开发中,得到了贯彻执行。
目前,峄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已经完成投资1.9亿元,完成了盘道维修、山上导引标示系统及游客服务基础设施安装任务,实施了部分遗址的恢复工作。邾国故城遗址公园建设部分项目完成设计启动招标程序,邹鲁生态园完成1万亩退耕还林工作,山上设施改造完成80%,水系改造完成70%。
相比较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何提升峄山的知名度是亟需破解的难题。一项调查显示,峄山的旅游辐射半径集中在方圆200公里的范围,峄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为此,景区管委会大力发展演艺项目,开发了秦皇封禅迎宾仪式、比文招亲、梁祝新传等项目,让旅客在欣赏旅游节目时,了解峄山历史,增加对峄山认同。通过举办登山节、采摘节等,吸引了一批游客。景区管委会还通过和济宁其他孔孟景区捆绑合伙跑市场,拓展周边旅游市场。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就是邹城的峄山。在峄山,可以找到儒学文化、道教文化、梁祝文化和奇石文化的影子。”峄山风景区旅游客服中心副主任王军说,峄山主打自驾游,观看演艺项目,游客感受到峄山历史的厚重,才能赢得顾客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