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一摊,五步一铺…….庙会没了文化味,而是变身成小吃街和大集市。” 不少网友“吐槽”庙会,“去了后悔”,少了露天电影、庙市上的小糖人,多的是越来越重的“钱味儿”。(《昆明观音寺庙会成摆摊大会何时再现编草櫈捏糖人云南特色》云南网7月15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庙会与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人们心目中的庙会味道也开始发生变化。
如今设置越来越“现代”的庙会,屡被诟病商业化痕迹严重。老百姓逛庙会,并不是要逛一个超大号的超市,更多的是想在庙会中感受传统的民俗文化,重温那已有些许陌生的传统技艺。
尽管各大庙会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但大多是“烤串大会”或“小吃大集”,要不然就是“小商品市场”和“民间超市”,形式千篇一律,陷入同质化怪圈。而民俗文化、体育娱乐、绝活绝艺等,则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成了庙会可有可无、凤毛麟角的“配角”。
这样的庙会,几无文化承载能力可言,同时对庙会形式与内容的挖掘和创新也遇到瓶颈。
庙会为何失去了文化味?究其根本,还是缘于现代庙会的运作模式,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旗下,急功近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度商业化让庙会变了味儿。
目前,庙会大多依靠“展位租金”的赢利模式。庙会走进了公园、步行街,势必就产生了“展位经济”,摊位费的飙升必然会导致摊主愿意选择出售制作快、销售量大、利润高的商品。同时,摊主把高摊租造成的经济压力通过商品涨价的形式转嫁给了消费者。高额的摊位费更是吓跑了不少传承民俗文化、体育娱乐、绝活绝艺等民间艺术的艺人,庙会几乎变成了“烤串大会”。
庙会作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庙会经济的商机挖不尽,但前提是要将民俗、文化的文章做足。因此,庙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能忽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相互协调,民俗文化是庙会的根,不能顾此失彼。
专家指出,政府虽然退出了庙会主办方的地位,但是在规划、管理上,还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推陈出新,开拓思路,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才能给传统庙会注入活力。
同时,作为主办方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要在利用资源优势创办有自身特色的庙会上下功夫;对摊主商贩们来说,千篇一律只能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
庙会的内核原本就是文化,商业性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
庙会不个箩筐,啥都可以装。庙会的牌子可以不要,但文化的元素不能没,一旦丢了它就已经不属于“庙会”了。
忽略了文化,就会丢掉本质。只有让文化味浓起来,游人的消费才能火起来;急功近利反而得不偿失。
“商业化”过度,必然会使庙会丢了魂魄而走向衰落,传统民俗的未来便让人忧虑。
当游客不再跟你玩的时候,失去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我们也只有感叹:庙会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