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就像一条项链,串起了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济宁是京杭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中段纵贯全境长达230公里。串联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太白楼、东大寺、铁塔寺、南阳古镇等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现将我市运河沿线主要景区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汶上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是大运河沿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这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被称为“水脊”,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它的建成,破解了京杭大运河上“水脊”难题,引汶河济运河,确保运河全线通航,被后人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
2010年10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被批准为第一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2年4月,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成功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12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成为弘扬运河文化、传播运河文明的标志性景区。目前,已开展了文物考古发掘和古建筑维护及抢修,建设了南旺枢纽博物馆。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以展示南旺枢纽科技成就为主题,综合运用文物藏品、历史文献等实物和图片、模型、3D演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现水工技术成就和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太白楼】
太白楼坐落在城区古运河北岸,太白中路的旧城墙上。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1952年,济宁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太白楼。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 等碑碣60余块。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
【南阳古镇风景区】
南阳古镇风景区,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南阳湖中,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南阳岛为景区的核心,面积3.5平方公里,有居民1.5万人。岛上树木成林,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映。
早在元朝南阳即成为运河岸边重要的码头。那时,岛中运河上樯桅林立,篷帆遮云,船儿挨挨挤挤,如蚁如虫,满载着南方丝竹白米、细玩名吃的航船过往如云,人不分东西,货不分南北在这里集聚,河面上渔歌迭起,号子声声,热闹非凡。经济的流通、文化的交流,使这片土地迅速地繁荣起来,形成了古运河文化。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印记,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多次停驻赏景,古镇上皇宫所、皇粮殿、关帝庙、火神庙、新河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不沾地旗杆等3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古风犹存。漫步在古老的青石板街,迎着夕阳,寻找晚霞,望着街旁古老的建筑物群,游人定会产生思古之幽情。古老的南阳每月初三的台会,更是吸引着各方游人。地方戏曲、京韵大鼓、花腔、猫腔、渔歌、民间戏法应有尽有,运河文化源远流长。
【东大寺】
东大寺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之畔,依河而建,故俗称“顺河清真东大寺”。全寺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兴营造,始具今日之规模。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寺为标准的龙首式建筑群,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等四部分,中轴线两侧是南北讲堂、水房,碑廊等。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面宽28米,进深40余米,最高点约30米,其建筑面积达1057平方米。整座大殿有卷棚、前殿和后窑殿三部分,以勾连搭形式组成。殿内以40根朱红的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做支撑,后窑殿为3层楼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窑顶。窑顶峰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覆黄绿色琉璃瓦,顶嵌青铜质鎏金宝瓶,流光溢彩;殿后是“望月楼”,砖木结构,以精巧玲珑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