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修学游成为目前备受青睐的旅游产品。但由于修学游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和监管的缺失,修学游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打着教育旗号的中介培训机构搞的名校游览主要是走马观花。“中国式游学”产品价格既不透明,安全也无保障。(6月26日人民网)
提及“修学游”,大伙都不陌生。只要一到假期,线上线下的旅游公司、培训机构就会不遗余力地做起大大小小的广告,宣扬自家的“修学”主题游。你搞一个“顶类美国童子军夏令营”,我也得变出个“15天英语游学夏令营”,他看了眼红,也整出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国际体验营”,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炒热了特色概念游的市场,也让学生和家长们陷入了挑花了眼的境地。千万别嫌贵,似乎沾上了“学”这个字,傍上了“教育”的大腿,它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甚至被视作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投资”,价格自然也得翻上几番,某些高端线路甚至达6万元以上,可谓不折不扣的烧钱之旅。烧钱要是能烧出价值、烧出品位、烧出寓教于乐也就罢了,问题是烧完钱回来,发现收获寥寥,和普通的观光游没区别,就难免让人生出“被忽悠”之感,对着“投入产出比”扼腕叹息了。
相信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修学游”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相当美妙的场景:孩子们不仅参观名校校园,还与外国学生同堂学习交流;不仅游览名胜古迹,还体验到当地纯正的文化、体育生活;不仅学说了几句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孩子籍此游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有所感悟继而有所成长。家长们的想法很美,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坦白说,无论在线路规划上还是在带队组织上,当前的游学产品还处在低端状态。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自然设计不出性价比的修学课程;几个普通的导游带队而不是专业的老师随行,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打了不少折扣。不同游学产品之间更多的是在比谁炒得厉害,谁更能占据宣传高地,玩的多是一次性的买卖,根本不在意是否有回头客,反正不缺适龄的孩子,更不缺肯为孩子教育投资的家长。
针对“修学游”市场的乱象,教育部等部门曾于2012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主办单位应是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对外教育交流机构或者共青团、少先队与妇联组织,可以委托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承办。可是,“政令不畅”早已成为痼疾,许多不具备资质的教育机构、留学中介、旅游公司哪肯放过“修学”这块肥肉,每逢假期就趁机咬上几口,而有关部门又是疏于监管,对此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参与到利益的分红之中,更使得这一市场成为了基本没有违法成本的“灰色地带”。
是时候治治“只游不学”的中国式修学了,多部门或可加强业务联系,展开联合行动,除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细则外,加强对违规者的惩处力度也应成为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净化业界环境,剔除掉“害群之马”,过滤掉“害群之举”,才能使这一市场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规则,让“修学游”真正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