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短短几年间,作为欠发达县的济宁市汶上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升级发展,文化旅游已逐步发展成为汶上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产业支撑点。
近日,国家4A级景区宝相寺景区游人如织,来自大江南北的众多游人信士齐聚运河古城、佛都汶上,礼佛观光、体验民俗,感受一场荡涤心灵的文化之旅。汶上,作为新兴的旅游名城,再次彰显独具特色的诱人魅力。
济宁市汶上县把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实施“产业兴县”战略的重要支撑,突出特色品牌,强化规划引领,加快项目建设,保持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逐步实现了从品牌旅游到品质旅游的根本性转变。“中国佛都”作为汶上的闪亮名片,已成为济宁市“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旅游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
升级佛都品牌构建文化生态旅游高地
汶上县以打造中国佛都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建设佛教文化精品景区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做优特色、做强精品、做响品牌。近几年,通过三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宝相寺景区总面积扩建到400多亩,形成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汶上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新建的3D放映场馆,每天滚动播放3D影片《佛牙东来》,装修了大型高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通过升级改造停车场,完善景区导览图、标识系统,增加休息座椅,培训导游等一系列措施,为游客打造更加便捷温馨的星级服务。
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0亿元的宝相宫项目,是宝相寺景区三期工程,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自开工以来项目进展顺利,高达116米的主体工程已封顶,正在实施外部装修,预计明年将部分对外开放。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佛都汶上的礼佛朝拜中心、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佛教艺术展示中心,升级了汶上佛教旅游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为进一步拉长旅游发展链条,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在宝相寺景区东邻,规划建设了集素斋、禅茶、特色购物、古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宝相福地旅游商业区。作为宝相寺文化旅游的配套项目,该商业区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风格与景区相呼应,将成为全面服务游客、辐射县城及周边的高端商务中心。
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催生新亮点
汶上南旺素有运河“水脊”之称。南旺枢纽工程是运河沿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近年来,围绕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汶上全面深入地开展了申遗工程建设。2013年在大运河申遗验收中,得到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遗址公园已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该县高度重视南旺枢纽工程的保护、恢复和建设。他们以承办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相关活动为契机,加快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步伐,精心组织考古发掘工程,对蚂蚱神庙、禅堂、禹王殿等单体进行抢救性维修;建设了大运河博物馆,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全面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成为大运河沿线上集考古研究、旅游观光、教育科研于一体的重要旅游景区。下一步,围绕遗址公园,将规划运河古镇,完善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功能,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文化内涵的亮点工程。
生态民俗观光游孕育了游客“井喷”大观
“五一”小长假期间,省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汶上县莲花湖湿地,深挖民间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民俗旅游品牌,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人文建筑以及精彩纷呈的民俗展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小长假期间接待民俗文化体验游客达7万多人次。
该县依托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将文化体验元素融入旅游,在莲花湖湿地策划推出了《宝贝出发》“亲子一日游”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活动以融入自然、贴近民情、孩子家长互动为核心,通过溶洞寻宝、撒网捕鱼、挖野菜、户外野炊、参观中都民俗馆、老艺人教捏面人、学唱汶上梆子戏、习俗有奖竞猜、农具有奖竞猜、方言有奖竞猜、石碾压豆扁、推铁环、推独轮车一系列活动,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体验生活乐趣,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和自立能力。
坐落于莲花湖湿地公园的中都民俗馆,是景区一大看点。它是鲁西南面积最大、展品最多、特色最鲜明的民俗文化专题展馆,分为喜庆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生产生活三大展区,有婚礼、生礼、寿礼、手艺、曲艺、民居、生产、生活等八个展厅,各类实物展品7000余件,非实物展品10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30套。通过大量的民俗实物和老照片,运用现代高科技声光手段,再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示了鲁西南特别是济宁及汶上当地婚嫁礼俗、生育习俗、寿诞礼俗、民间手艺、戏剧艺术、曲艺艺术、民间生产生活等民俗文化。游客在畅游中都民俗馆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的民俗文化,为汶上文化旅游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