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5月7日,济宁市休闲旅游发展和人才开发工作座谈会召开,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司长魏洪涛,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张吉林,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凌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戴学峰,北京交通大学博导、教授、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山东省旅游局规划处处长蒋卫东,济宁市副市长吴霁雯、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范秀瑞、济宁市旅游局局长彭照辉等领导参加座谈会,魏洪涛司长主持了座谈会。
5月3日至6日,国家局领导带领专家一行先后考察了济宁曲阜市、邹城市、兖州区、泗水县、微山县、梁山县、汶上县等地,认真考察了各地旅游项目、休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交通、旅游人才构建等情况。国家局领导及专家一致看好济宁的旅游资源,对济宁市近年来旅游工作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座谈会上,张吉林司长表示,济宁旅游资源是顶级的,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资源的概念。是华夏文化的一个标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孔孟文化是儒文化圈的核心文化,也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济宁市要进一步挖掘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核心价值,将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目前,济宁市围绕旅游资源开发了大批旅游项目,旅游资源转换成产品的步子已经迈开。
张吉林强调,济宁旅游发展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旅游开发既要注重硬件建设又要注重软实力的开发,注重文化的研究,将观光旅游与文化研究相互结合,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得到深的文化体验,最终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二是注重济宁旅游相关产品的整合,要让旅游项目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上更好的服务于儒学文化的大系统,使其形成合力;三是处理好济宁丰富的文化资源间的关系,更全面的展示根祖文化,融入民风、民俗的乡村旅游。处理好圣人与凡人、儒学形象与人间烟火、文化研究与人文体验之间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观光、度假、休闲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形成复合的竞争力;四是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儒文化内涵,把休闲的内容做足,构建乡村旅游的生活场景、生活内容,让游客在乡村动起来。
戴学峰表示,济宁旅游资源具有原真性、富集性的特点,产业链条完备,济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他认为,济宁市旅游发展要在市场的开发上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好交通区位优势,抓住高铁时代来临的契机,做好都市间旅游的基础配套。要做好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最大限度上方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另外,还要加强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日益增加的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张凌云表示,济宁旅游资源突出一个字就是“圣”,儒家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使得佛家、道家等文化也落地济宁,正印证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的包容性,也使得济宁的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他倾向与将济宁定位为中华文明的圣地,通过道德文化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平台,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
石培华表示,济宁旅游最具世界影响力,最具国家标志性,最有潜在的市场吸引力,密度最高、最富集也最有想象空间和未来引领能力的特性。具有在文化的至高点上,在精神的最深处能够真正打动这个时代的文化基因。能起到传承历史,引领未来的作用。旅游是读前世的文化,过当下的日子,追求来世的超脱,旅游是游离和边界的追求之美。曲阜是中国文化走来的土壤,更是中国文化重新出发的地方。济宁旅游不是一个个单一的资源,而是一个大的文化生态系统。他认为,做好济宁旅游要抓好五态:保护生态、优美形态、挖掘文态、丰富业态、营造心态。旅游的本质是追求生命品质得到提升,在提升过程中体味文化。济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题应该是,让游客在济宁开启智慧、安放生命。把生态、文化、产业、城市和旅游有机整合,走一条文化铸魂,旅游引领的发展道路。
吴霁雯对国家旅游局领导及专家来济宁考察并为济宁旅游发展传经送宝表示感谢。她表示,领导专家给济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帮助济宁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使济宁旅游理清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体现了国家旅游局领导及专家们对济宁这片圣地热土的厚爱和支持,充分体现了旅游系统至上而下的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向一线倾斜的一贯的工作作风。
座谈会上,济宁相关单位,县市区负责人就如何做好旅游向专家提问,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济宁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文物局、南四湖管理局,曲阜市、邹城市、微山县、汶上县、梁山县、太白湖新区、泗水县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