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现年53岁的刘庆民,是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以苗馆镇隈泉村为中心的8个村1892名村民,让刘庆民牵挂了35年,也服务了35年。为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的问题,高中毕业的刘庆民背着药箱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救死扶伤,裤脚下面一个个伤疤,见证着他摔过的无数次跟头。妻子包现云只知道他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
在他诊所桌子下面的两个鞋盒子里面,存放着1880张村民的药费账单,有的已经泛黄,数额达9万多元。就是这些药费账单,连接起了刘庆民和1892位村民的血肉亲情。
患癌症安慰妻子,答应带她去天安门
时间转回到2009年,刘庆民不幸患上了膀胱癌,当时家里就4000元钱,可是手术费就得上万,妻子包现云劝他起起帐(要帐),他却坚决反对。
“要是乡亲们手里有钱肯定还了,没有钱去找亲戚借,帐不能起。”那天,刘庆民平生第一次向贤惠的妻子发了火。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手术后不到两个星期,因为担心家里的那些“老病号”,刘庆民不顾医生的劝告,坚持出院回到他的小诊所。
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小诊所门前挤满了来还账的村民,有的背着家里的花生米,有的提着鸡蛋……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术后剧烈的疼痛,他没有流一滴眼泪,而在那一刻,刘庆民鼻子一酸,泪珠啪嗒啪嗒往下掉。
刘庆民说:“最对不起的人就是陪伴他大半辈子的妻子。”在医院动手术前,刘庆民为打消妻子的担心,他向妻子承诺等病好了带她到北京去看天安门。
济宁泗水圣源旅行社总经理蒋麟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免费带刘庆民夫妇去北京旅游。“看到刘大夫的事迹,非常感动。社会需要这种大爱,俺泗水县有这样的好乡医,觉得心里敞亮,旅行社想替刘大夫完成他的这个愿望。”蒋麟说。
得知他的事迹后,出差在哈尔滨的泗水县米兰春天婚纱摄影店总经理李茂胜,也特意安排了单位的同志送过去2000元钱,支持此次圆梦旅行,并答应为刘庆民夫妻补拍一张婚纱照。
天安门广场上第一次与外国游客合影
参观过程中不时的接到病人的来电
夫妻俩幸福的午餐
故宫博物院前幸福的合
刘庆民为妻子拍照片
挽起手在连理枝前合影
在故宫里导游讲
在昆明湖岸眺望万寿山
终于看到天安门
启程、落脚,一直牵挂着自己的病人
4月30日上午6:00,阳光刚刚透过老寨山头,洒向隈泉村这个美丽的村庄。勤劳的村民已经早早起床,袅袅的炊烟慢慢的升腾。
刘庆民夫妇已经收拾好行李,背了一个去县里开会给的手提包,除了自己吃的药,他还为同行的人们带了感冒药、PPA、创可贴、晕车药等常用药品。
“这件衣服肩膀是好的,他背药箱走山路,衣服最先坏的地方就是肩膀,一件衣服给他缝补几遍还是给磨破。”妻子包现云说,庆民鞋子和上衣坏的最快,原来图便宜他去买的鞋都是20元左右的皮革鞋或者球鞋,今天特意给他找了一双皮鞋,一件儿子替换下来的外套,还比较新。临上车前,刘庆民对着儿子壮壮再三叮嘱:“给乡亲们用药一定要慎之又慎。”
从泗水到北京,司机足足开了8个小时的车,包现云一直没有合眼,她总是关注着刘庆民的精神状态,不时地提醒他休息一会。“睡不着,也闭上眼睛眯一会。”包现云叮嘱了一路。
一路上,有好几个村民关心的电话。“谢谢关心,多谢政府领导支持,俺这次是坐着专车去北京的。”刘庆民总是幸福的回答。
下午3点,车到达颐和园。“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导游小吴认真地给刘庆民夫妇讲解。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畔,微风拂面,春色迷人。“世界第一廊”的横槛上的五彩图画,有人物、花草、风景。刘庆民拿着手机拍昆明湖上的万寿山,不时嘟囔“万寿山好啊!古人真了不起,太开眼界了。”
晚餐期间,刘庆民将没有电的手机放在房间充电,一个小时回来有7个未接。他说:“大部分都是他的病人打来的。手机这头是我,那头就是病号,这个小东西可顶大用了,关键时救命啊!”刘庆民给每一个回完电话,一直忙到10点多才休息。
为了早晨看天安门升旗,5月1日凌晨3:00起床,3:40出发。酒店给准备了可携带的早餐,一个馒头、一袋榨菜、一个鸡蛋和一袋粥。刘庆民说不想吃,他将鸡蛋悄悄放入了妻子的袋子。
夜色中的北京灯火辉煌,夫妻俩不时的向窗外观望。5:15分,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天安门升国旗正式开始。刘庆民一手牵着妻子,眼睛凝望冉冉升起的国旗。 “小时候上学知道天安门,能亲眼在北京天安门看到升国旗,和做了一场梦一样,这是我这辈子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刘庆民边说,边用手机给妻子拍了一张天安门做背景的照片。
8:00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门,南门入口处人山人海。在故宫御花园连理枝树前面,刘庆民执意挽起妻子的胳膊拍了一张照片,并叮嘱导游一定给洗出来。人群中,刘庆民的电话总是响起,而回答也就是那么几句:“对不起了爷们,我在外面,我马上让壮壮过去,明天就回去了,到家一定过去看看。”
“他人在北京,心还在村里呢。”包现云从刘庆民手里接过提包,小声说。
圆梦是对接班人的考验
刘庆民说:“我得了病拖累妻子到是还能接受,拖累孩子这道坎一直跨不过去。”儿子刘壮壮和儿媳席丽华原本是曲阜中医药学校的高护专业毕业生,本来想留在城里发展。刘庆民得病后,就萌生了让儿子接替他继续给老百姓服务的念头,儿子刘壮壮是刘庆民硬硬的从曲阜中医院拉回家来的。
去年2月,刘庆民将两个孩子都叫到身边,让他们两个共同接替他的诊所,为乡亲们继续服务。起初儿子坚决反对,因为父亲得病,孝顺的壮壮还是勉强答应了。两个孩子跟随刘庆民出诊一年来,基本业务虽然已经熟练了,可是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刘庆民。
“这段时间正是接种疫苗的时间,两个孩子不管应付的了,还是应付不了都得应付。我们出来了就没有依靠了,早晚都得独立,正好考验一下他们的能力。”刘庆民说完就又接起电话,那端传来老乡对儿子用药打针的满意评价,刘庆民的眉梢露出灿烂的笑容。
中午返程前,在故宫停车场附近的小饭馆,导游让每人点一个菜,刘庆民点了一个老醋花生,包现云点了一个拌黄瓜,两碗面条。刘庆民说:“出门吃面条好,顺顺利利。”
刘庆民经常对儿子、儿媳两个讲:“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都会记得,只要选择学医这一行就得能吃苦、只要扎根农村卫生事业就得肯吃亏,当乡村医生的接班人,首先就得认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