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曲阜及周边地区作为鲁国故城、圣人之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纷至沓来的客人最朴素的欢迎词,也是对人际交往频繁,旅游成为载体和目的之一的现象的总结。
儒家文化是国家文化品牌
3月5日下午,在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坦言建议,在合理布局地方特色文化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孔子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礼仪等资源,创建形成儒家文化示范体验区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使其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牌。
孔子把旅游视为扩大阅历,增进学问,结交名流,促进事业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修学旅游项目,首先要解决的是游客修学的目的。中国作为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却是有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承千载,日久弥新。圣人光芒普照的孔孟之乡,物阜民丰、待客朴素。孔子是被国际认可的圣人,他的思想被世人传播,绝非偶然。
曲阜以孔子儒学为基础的修学旅游项目,仰赖祭孔大典,晨钟暮鼓、祭孔展演、诗礼堂讲座,结合当地儒学资源。串联起一个完整的,长时段修学体验旅游线路。让无数挣扎在社会工作压力下的智者学、休、研相结合,找到了另外一个归属。如今曲阜的修学旅游线路几乎囊括了旅游体验中的各个要素,具备休学、领悟、实用的价值。这里提及的“休学”也必须要有休闲的味道,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延伸和提升孔子文化的传播力。“有人来,来了有所体验,离开有所感悟,是曲阜修学旅游的最终目的。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丢掉了少量的门票收入,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带给游客更加贴心的体验。”曲阜市旅游局局长翟绪军说。
《论语》在孩子们心中撒下善良的种子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华民族的立足点是传统文化,曲阜作为孔子故里越发重视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挖掘,近年来,曲阜创建彬彬有礼城市、提倡孝道等活动都是基于对《论语》文化的传承。“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用免费游三孔的形式,让游客对曲阜充满了新的期待。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最大受益者还是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它向孩子们心中撒下了一颗善的种子。随着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孔子的经典思想会指引他们,让他们铭记一生。诵读《论语》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一扇窗,更多人能够领悟孔子思想,指引自己的言行。
《论语》让孔子文化深度传播
在去年五一假期期间,曲阜试行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凡是能在10分钟内完整背诵出《论语》其中30条的游客,免费游览孔庙、孔府、孔林景区。这一创新举措一经推出,引来一片掌声。一波接一波的新创意、新举措,既是景区旅游产品创新,宣传普及了孔子思想,弘扬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发掘了景区文化价值,增加了游客景区文化体验,同时又是很成功的旅游宣传营销,扩大了曲阜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被媒体纷纷解读为“曲阜旅游营销新模式”。
去年5月以来,曲阜“三孔”景区出了个怪现象。来旅游的游客手里或捧着一本书,或拿着几张写满文字的纸,抑或打印装订好的小册子,内容都和《论语》有关。在开成晨钟仪式结束后,人群便不约而同的涌向坐落在万仞宫墙前面的论语背诵厅。
每逢节假日,周末,这里总是排起长龙。来到这里的人们会发现,场景几乎惊人的一致:大家都按照秩序,静静的低头,嘴里嘟囔着之乎者也。这种场景,与巍然高耸的万仞宫墙上的青砖土瓦相互映衬,圣城的中央,仿佛礼乐又起,文人聚集,朗朗的论语声,复原了鼎盛期的鲁国。
4月19日,来自广东的16岁女孩沈艺仅用不到两分钟就背诵了30条《论语》,拿到了免费游览三孔景区的门票,沈艺还获得了免费讲解服务的奖励。自去年5月1日曲阜启动该活动以来,三孔景区免费发放门票1万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