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省委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我市在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把文旅一体化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培植文盛人兴的新型现代化城市,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我们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思想,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繁荣。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多渠道、多举措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起了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目前,东方红影城、鲁信国际会展中心、天宇自然博物馆、黄金地质公园等已建成使用,市图书馆、文化大厦、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书法城、中国兵法博物馆相继开工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新馆、临沂大剧院、地热城已完成规划论证。去年,临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和中国市场名城。扎实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和基层站点,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三分之二的乡镇建设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72个、农家书屋937个,农村文化大院普及率60%,每年放映公益电影一万五千多场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蒙山长寿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艺术节、民间秧歌会、民间艺术展、民俗文化展、文化产业精品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省率先召开了加快文化产业动员大会,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列入了各级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在发展思路上,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商贸物流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城市的互动发展;在发展重点上,主要是培植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旅游等10大板块产业,确立“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到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同时,制定下发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了促进文化发展的新举措、新办法。目前,全市文化企业发展到6816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51个,投资过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11个,资产过亿元的20多个。这几年,我市文化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高速发展。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7%。在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临沂作了典型发言,并作为重点会议现场进行了考察观摩。
二、以弘扬优势文化资源为主体,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发展成果的积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旗帜和动力。我们挖掘整合历史、红色、民俗、现代等文化资源,把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以文化的大品牌,有力地提升了沂蒙文化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围绕弘扬沂蒙精神,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品牌。沂蒙精神是我市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具优势的软实力。近几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弘扬沂蒙精神的活动,召开了全国沂蒙精神研讨会,成立了全国革命老区精神研究联谊会和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率先在全国开辟了红色旅游线;在北京举办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览;举办了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沂蒙精神成为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精神齐名的重大政治品牌。修复扩建了山东省政府旧址、新四军军部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了沂蒙影视基地、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旅游村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去年,我们进一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确立以红色名城临沂为中心,以孟良崮战役遗址、山东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八个纪念区为组团,建设了“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红色文化聚集区,促进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2008年,红色旅游区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近4000万元。我市先后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8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和全省红色文化产业园区核心。
二是以重大节会活动为载体,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临沂历史悠久、名人荟萃,载入中国《二十四史》的有一千多人,著名的有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孝圣王祥、思想家荀况、经学家匡衡、大书法家颜真卿、民族英雄左宝贵等。孔子72贤徒,有13人在临沂。著名24孝,临沂就有7孝。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兵书,澄清了千余年来孙武、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决的问题,震惊中外。 我们大力开发书法、兵学等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了六届书圣文化节、两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四届颜真卿书法大奖赛、荀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35周年等重大节会活动,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会格局,打造了书圣、智圣、兵学等特色文化品牌,临沂荣获中国书圣文化之乡、中国诸葛亮文化之乡。
三是弘扬特色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品牌。临沂的特色文化种类丰富、层次较高,红色文化、书圣文化、兵学文化、智圣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这些年来,我们依托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了大型乐舞诗《沂蒙颂歌》、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等一批精品力作,先后有500多件在全国、全省获奖。《沂蒙山小调》获全国民族交响乐大赛铜奖,填补了山东交响乐大奖空白;《蒙山沂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打造的演艺精品,参加了中印文化交流展演;《王祥卧鱼》在中国柳琴戏艺术周上获13项大奖,去年6月参加了迎奥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剧目展演;电视连续剧《沂蒙》被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列为建国60周年献礼大片。我市获山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奖,《蒙山沂水》、《血沃丰碑》等11部作品获“精品工程”奖,6件作品获首届泰山文艺奖。文艺精品成为我市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和品牌。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提升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策划制作室外版,进行实景演出。做好电视连续剧《沂蒙》的宣传推介,制作拍摄电影《沂蒙六姐妹》,创作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和《大商城》,编创舞剧《红云》,以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力作,扩大临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化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以“五城“建设为龙头,构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去年,我们贯彻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提出了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坚持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两个牌子合起来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产业合起来抓、文化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体系合起来管,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商旅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之城、水上娱乐之城,把“五城”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五城”,即以临沂商城为依托,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的改造提升,建设全国一流的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商旅之城;以弘扬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艺术为依托,加快建设中国书法城、羲之故里园、书法博物馆、书法碑林等重点工程,将临沂建成集书法创作、书法展览、书法交易、书法//*论坛等为一体的书法文化基地,打造书法之城;以挖掘整理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和诸葛亮兵法为依托,实施《孙子兵法》竹简大遗址保护工程,建设中国兵法博物馆,开发马陵古战场、诸葛亮公园等文化旅游区,建设兵学之城;以开发汤头、沂南等地温泉资源为依托,打造全国一流的温泉疗养、休闲度假区,建设地热之城;以57平方公里的滨河景区和46平方公里的水面为依托,建设水上娱乐之城。
今年,围绕“五城”建设,在市区重点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文化旅游项目。演艺影视方面,重点打造《 蒙山沂水》 室外版,建设国际影视城二期工程、广播电视发射塔。《蒙山沂水》室外版,力争今年“五·一”期间推出,打造山东省第一部室外版精品。国际影视城,将与大财团联手开发新景区,进一步做大影视城。广播电视发射塔,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兼有观光旅游、游艺娱乐、餐饮服务、会展服务等多种功能、体现城市现代气息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历史文化方面,重点建设好兵学博物馆、小皇山遗址公园、中国书法城和改造提升王羲之故居。目前,兵学博物馆正在建设,预计今年底完成工程主体建设任务。中国书法城,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王羲之故居,将建设羲之美术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红色文化方面,重点建设新四军军部二期工程,以铁军洪流、鱼水情深为形象定位,以经典的红色社区、场景化的革命纪念地、军事文化展示地、革命生活体验地为功能定位,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休闲娱乐方面,重点建设海洋主题公园、国际雕塑公园、水上娱乐和游艇俱乐部及镇山旅游区、汤泉旅游区。目前,海洋主题公园,正在前期规划设计,上半年开工建设。国际雕塑公园,争取年内开工。水上娱乐和游艇俱乐部,将建设为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专业运动、休闲健身、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市旅游综合体。镇山旅游区,将开发为生态性、娱乐性的超大型旅游综合体,荟萃生态、休闲、度假、观光、体育、康体、会议、商务和博览等类型的综合旅游项目。汤泉旅游区,今年将筹备举办国际温泉节,力争打造成温泉旅游度假基地、温泉理疗养生基地、温泉学研与人才培训基地、生态宜居基地。
(作者系中共临沂市委书记 临沂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