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近日,在济宁市区一家旅行社工作的导游小赵向记者反映,今年旅游社经营十分不景气,有些旅行社甚至面临着倒闭风险,她所在的那家旅行社也遭遇生存危机,在7月中旬取消了导游的导服即出差费,并将门店地址从洸河路新体育馆附近搬离至别处。随后,记者调查发现,除旅游行业内部为争客源、互相压价,这一多年“顽疾”不得根治外,受今年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影响,作为旅游市场最大“香饽饽”的政府机关团,在数量上比去年同期锐减一半以上,也是造成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政府、企业出游少“好团”缩减一半多
小史自大学里便开始兼职做导游,一直带去往河南云台山景区游玩的旅行团,虽然最近一两个月,她风尘仆仆地来往于始发地和景区,通过购物和沿线自费加景点等方式来进行提成,一次下来也可以有好几百元的客观收入,但是最近的这些个旅行团,对她来说都“超烂”。由于暑期出行以家庭为主、散客比较多,游客的素质大多参差不齐,而且购物能力也不大,相对于以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而言,这些旅行团都算不上“好团”。
一位从事导游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旅游市场是一团乱麻,为了争取客源,在量上取得优势,旅行社之间竞相压低报价,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竞争态势,非但实现不了互利共赢,而且更糟糕的结果就是各家旅行社都捞不着钱,“比如云台山二日游,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挣个10块二十的”。
而对于今年旅游市场不景气的原因,这位人士则分析指出,主要是在中央八项规定,严刹公款吃喝、公费考察旅游等行为的政策影响下,一些以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旅行团数量锐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了一半还多”。“机关单位团都是旅行社为其量身定做线路,在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花销也比大众线路高出不少”,再加上这一群体购物能力庞大,自然成为不少旅行社和导游们眼中的“香饽饽”。
勒紧裤腰过日子 行业内呼唤新法实施
取消导游出差费、从大门店搬到小门头,甚至关门歇业,面对市场萧条和房租、人工等成本的压力,城区上百家旅行社中,多数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没有固定线路,加上散客数量较少,一家名带火炬字样的旅行社被迫关停,而位于供销路上某大型旅行社的分社也在数月前改作他用。
因为外围形势和政策每年都在变化,市场环境也随之呈现不同形态,今年上半年受中央八项规定、国内禽流感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各地的旅游市场都不太景气。彩通假日旅行社负责人张先生,从事旅游行业多年,开办社团已有6年时间,当被问及经营状况如何时,张先生坦言是在“苦苦支撑”,由于以政府机关为单位的旅行团明显少了,大众线路上的收入也是一般情况,加上每年3万多元的房租和其他开支,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当谈及面对问题,旅行社有没有自行调整举措时,张先生表示行业内部混乱是多年的老问题,他本人非常渴望即将于今年“十一”正式实施的新《旅游法》,他说,现在旅行社的传统模式是“低价团费,高价购物”,地接都是赔本接手,然后通过购物提成来弥补差价,希望新法实施能对零团费、负团费这些现象有所改善。
旅行社难负成本重压 被迫取消导游出差费
25日晚上八点半左右,做了三年专职导游的小赵,和往常出差归来的状态一样,拖着疲惫的身躯、拎着大包小包回到住处,简单吃过晚饭洗漱完,便窝进床里不想动了,这是自8月份以来,她第11次从青岛带旅行团返回。小赵告诉记者,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是旅游市场的暑假消费旺季,所以这段时间要比平时忙碌许多,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每周三次往返于济宁、青岛两地,一来一回总共1200公里的路程。
虽然经历了一年中的传统旺季,收入也比平时高出两三倍,但是导游小赵仍然充满焦虑,她说,今年旅游市场太不景气,有些旅行社面临倒闭,她所在的这家也因生存危机,在暑假高峰期来临之际,便取消了她的出差费用,一个月下来少赚近两千块钱。小赵说,每家旅行社都是自定导服,金额多少不确定,一般都是按照天数来算,“两天的150,一天的100块钱”,当然也有只给基本工资没有出差费的。
小赵告诉记者,作为全陪导游,除了每月600元的基本工资外,她的收入主要靠在线上的提成,一是通过游客购物,“一般提20%”,再是通过自费加景点,线上的所有提成还有讲究,先跟当地接待导游平分,然后再跟客车司机平分,此外还要付给旅行社钱,“每个大人交15块钱”,而她的一个朋友每次出团都要交给旅行社800元,“不管挣多少,少了就自己补”。
虽然导游压力挺大,但旅行社不如导游收入高的也有,像她所在的这家旅行社今年就面临着经营难题,小赵告诉记者,由于每月2000元的房租压力太大,旅行社的办公地址已从原来的洸河路新体育馆旁搬走了,听说新址的租金不算高,一个月700多块钱,由于一直在外出差,新的办公地点她还没去过,也不知道具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