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有游客在网上投诉江西省龙虎山景区飞云阁强行索要“功德钱”,上3根香要价100元。21日,龙虎山旅游集团正式公布对该事件的处理结果:责令飞云阁退还违规收取的200元,并向游客作出深刻道歉;现场管理者王某予以辞退;对龙虎山飞云阁做出停业整顿处理。(8月21日中国新闻网)
相信很多朋友在旅游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双脚刚刚迈进看起来非常“正规”的寺院或道观大门,就会有一副仙风道骨模样的出家人来到你面前,请你给某神仙或某佛上香,然后你就等着掏点儿香火钱吧。如果你借口自己没带现金,不用担心,人家有可能迅速递上POS机一部。
被迫支付的200元“功德钱”被退还,现场管理者也被辞退,这件事的结果看起来还算圆满,不过,笔者却有一些疑问:强行向游客收取“功德钱”的幕后主谋只是王某自己?对于在飞云阁内算卦的道士,道教协会给出了“肯定不是道士”的说法,对此,景区又该作何回应?如果真的是宗教场所,为什么景区会给出“停业整顿”的说法,我们都很清楚,“停业整顿”这种处理方式只能针对营业机构。
我们从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无论是“道长”给出的善款价目表,道教协会的说法,还是宗教文化的理念,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果:龙虎山景区飞云阁是一家打着宗教名义进行欺诈的“黑店”,如果不对这种行为施以严惩,不仅有损游客的合法权益,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构成威胁。近年来,游客在景区内所谓宗教场所被收取“功德钱”的报道频见报端,处理结果和龙虎山旅游集团给出的说法几乎就是———费用被退还,责任人被处理。笔者认为,这可不是对待旅游业的认真态度,原因何在?无外乎是一个“利”字。寺庙承包大约起源于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处于各地景区内的寺院便成了“摇钱树”,私人向寺庙主管部门交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用承包的方式经营,再请来“僧侣”,通过功德钱和香火钱赚取利益。2009年5月至9月,国家旅游局展开了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要求把规范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结合起来,力求清除诱导烧高香或强迫烧香的问题,可现实情况又是如何?游客们被诈骗的“机会”依旧很多。
作为部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是景区创收的“主力军”,不过,也是制造麻烦的“急先锋”,如果继续让它们存在下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笔者认为,想斩断如此大的一个黑色利益链条并不容易,有一个办法倒是值得一试,那就是拒绝私人承包景区宗教场所,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可实施起来却异常的困难,毕竟有关部门需要这笔承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