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国内民众迎来第三个“中国旅游日”。各地景区扎堆推出免费、打折等优惠吸引游客,例如重庆推出总价值超过2亿元的旅游优惠礼包揽客;上海51家景点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不少市民却不买账:“人太多,去那也没什么意思,自己也玩不好。”“玩一个1分钟的项目,竟然排队3小时。”(5月20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爱旅游的民众而言,门票的“奢侈”是心中无法磨灭的隐痛,好不容易迎来了景区“大出血”,赶上了难得的“跳楼价”,却在惊喜之余暗中嘀咕“一起扎堆玩,能玩出啥体验”,终于心怀侥幸一咬牙去了,却发现果然“便宜没好货”,进门那张票看似降了,里面二次收费的多了,想玩个小项目、吃一顿饭、上个厕所,都得乖乖地排队在太阳下候着,花钱买罪受也不过如此。一个“旅游日”下来,各景区点着钞票欢乐开怀,“人气爆棚,赶超黄金周”;各游客却精疲力竭吐槽不止,“心累身体更累,简直是用生命在旅游”。
毋庸置疑,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初衷是良善的,旨在强化旅游宣传,培养休闲意识,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但由于其并非法定假日,最初难免遭遇少人知晓的尴尬。而今,景区创收意识高涨,以此大作营销文章,虽说其中不乏些许诚意,但终归优惠力度有限,且暗含诱导圈套,并没有赢得游客口碑,反倒可能不慎砸了牌子。再者,旅游日各景区仅限于扎堆打折,没有“特色”登场,未免太过短视。就算单纯靠价格来吸引人,也不妨考虑将“实惠”常态化,建立弹性的门票价格机制,多设点免费日打折周,尽量跟其他景区错开,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地方旅游局或许可以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尤其对于同一地方的不同景区来说,拼个鱼死网破倒不如和睦共处,大家轮流做桩赚钱。如果景区在想方设法掏游客口袋之余,能够先完善自身服务质量,打造独特的文化活动和旅游产品,按最佳接待量控制人流,必要时启动高峰应急预案,那么即使门票不免费不打折,民众也会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说到底,打折让利固然可以激发消费欲望和旅游热情,但最终决定景区美誉度和游客满意度的还得落实到“服务”上来。千万别把旅游做成一锤子的买卖,也别店大欺客仗着中国人多不把一两个游客当回事,而是应致力于让没来的人惦记着来,让来的人不愿意走,让走的人还想再来,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把蛋糕越做越大,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中国旅游日”给旅游市场提供了一个思索未来发展的契机,但愿各地旅游局和各大小景区不辜负这份深情厚意,真正于纷杂的热闹中静下心来,老老实实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