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山东省乡村旅游及旅游小镇培训班日前在济宁市泗水县召开,山东省旅游局党组成员、人事处处长张明池主持开班仪式并讲话,济宁市副市长吴霁雯致辞,政策法规处处长王明波、济宁市旅游局局长彭照辉出席开班仪式。山东省17市旅游局(委)分管副局长(主任)、业务科室科(处)长;部分乡镇所在县(市、区)旅游局长,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台湾亚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郑健雄教授,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应邀现场授课。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重塑农村风情
郑健雄教授运用大量案例,从我国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到现代乡村旅游的创新做法,向学员讲解了如何打造优质好玩的乡村旅游。
郑健雄介绍,台湾早在60年代就开始打造乡村旅游,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为主题的的乐活农业,是台湾乡村旅游的基础。
他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要深化农产品的品牌验证,构建健康档案。要利用好领先的农业科技技术研发产品,打造卓越农业示范基地。
所谓乐活农业即是乡村旅游,其目标就是要重塑农村风情,构建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开发农业精品,建设品牌农业。乡村旅游要以舒适为标准,基础配套非常关键。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发展多元、特色化的旅游项目。项目不一定做大,但是一定要做精,一定要有主题,丰富产业链条,使业态更加丰富。
文化决定小镇的吸引力
培训班上,陈国忠院长重点介绍了旅游小镇与小城镇的各自特征与共性,他通过捷克波西米亚克的鲁姆洛夫、山东临沂的竹泉村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枣庄市翼云石头部落等案例,详细讲解了旅游小镇的规划与建设思路。
陈国忠介绍,小镇是人类计入文明社会以来存留时间最长,最基本的聚落状态。是城市化过程中最能体现城乡一体化特色的空间地域。小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发展小镇旅游是带动旅游业态综合功能最显著、产业效益最明显的空间组织形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远远大于主题公园或一般旅游景区。
陈国忠认为,文化决定着小镇的吸引力。旅游小镇的规划与建设要重点关注,小镇的文化个性、业态模式、空间构成、体制机制、社区利益、生态取向六个要素。
他认为,“可识别性”是小镇规划的文化命题。好的旅游小镇建设要兼顾主题文化定位、建筑风格、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居民生活状态,要具有突出的文化个性、景观特色性、节日活动的可参与性等,小镇的文化是旅游小镇是否具备吸引力的关键。
业态决定乡村游的经济效益
陈国忠表示,在建设领域小镇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要确定文化、然后确定业态。旅游小镇的建设是一种保护模式与经营模式的高度融合。其业态包含了文化经验、风貌观光、个性休闲、特色购物、娱乐康体等休闲内容。
陈国忠认为,旅游小镇业态的适度发展要与保护相融合,保证小镇的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小镇业态的空间布局决定了聚落结构的产业状态,要充分处理好管理空间、服务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布局,重点解决好山水格局、街巷肌理、景观风貌格局、生活居住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合理性。
陈国忠主张,管理空间靠边站,不占用主空间;服务空间要见缝插针,处处彰显周到完善的服务;公共空间则要体现快速的到达性。
乡村游是把过程产品化
陈国忠介绍,在以建筑、街巷、田野、山水、森林为基本要素构成的乡村空间里,最为重点的还是恢复和打造完美的乡村环境,改善视觉空间。
另外,乡村小镇具备的历史、人文、名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等构成的乡村历史空间,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方面。而乡村的生活状态、社会组织形式、传统礼仪等构成了乡村的社会空间,也是对乡村历史空间的补充。通过游客的体验、与乡村人的接触、最后形成个体感受,这个过程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乡村旅游就是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将过程开发成产品。
陈国忠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或旅游小镇,要以“惠农、便农、利民、富民”为基本,切实处理好社区利益。乡村是小尺度的聚落景观,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载体。乡村旅游应具备“小尺度的微观生态,田园化的生态景观,低碳化的生活状态”,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人文生态环境的特色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形成生态化的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
据了解,旅游小镇建设是山东省政府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该省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旅游的工作重点。为普及和提升发展乡村旅游的知识和技能,山东省旅游局从年初开始筹备此次培训班,各地市、县、村都十分重视,学员报名非常踊跃。
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这是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事。此法的颁布,将为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我国旅游事业带来迅速发展的春天。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及旅游小镇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