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发布的中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称,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中国以近3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居全球第三,对世界旅游市场贡献率超过7%。(新华网 2月19日)
然而,颇有些无厘头似的讽刺意味的是,在此新闻刚出不久,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的一则消息却再现神级回复,让我们在啼笑皆非之余不得不沉思。那则消息具体内容如下: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消息令国人自豪。记者打的路上,北京的哥郑先生说:“这么说,北京的哥不算中国人啦。”“为什么?”“的哥如果是中国人就该有115天节假日。真有吗?的哥节假日背份儿钱,干与不干,一天都得几百块。这能算节假日?”
以此类推,能够称为中国人的恐怕只有教师、学生、无业游民以及公职人员等少部分人了吧?一转眼间便被提高了休假天数,否则便会被剥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叫奋战在社会其他各行各业,支撑起整个社会前进发展脊梁的人们情何以堪?尤其是在存在“挪假”的情形下,人们不禁要问,这每年115天的休假日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到底是谁在开国际玩笑?
不可否认,公共假期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的平等权利,这在不少国家已经形成为一种人人享有的社会福利,它带有强制性、普适性和法制性。然而,在当前的我国来说,受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实现人人享有115天公共假期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要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与其发布这类不切实际的数据徒然引起“友邦惊诧”贻笑大方,不如考虑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在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让剩下的那一部分人也富起来。如此,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公共假期才不会成为一件人民眼中的奢侈品,那时再去计较中国人每年的公共假期是多久,无疑要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