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被誉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过去的10年间完成了从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升,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大发展的最直接的见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传递出的诸多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信息,也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功在当今,利在当今
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济宁市泗水县曾是出了名的贫困县,由于资源贫乏、缺少大工业项目,以前该县农民增收的方法就是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现如今,泗水县借助生态资源办起了桃花节,完好的生态环境成了众多旅游投资方的“香饽饽”。当地流传这一个小故事:桃花节期间,大量游客涌入泗水,长居山区的老百姓没见过这么多的游客、车队,一个村民背着80多岁的老母亲爬上山头,让老母亲看看一排排的汽车开开眼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该县在深入挖掘桃花节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致富渠道。
用生态促发展,是对十八大提出的“循环经济”的有效实践。山青水绿的山区县,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运用“旅游”这个载体,将农民增收、就业、土地高效利用有机的联系起来,既保护了生态又带动了经济发展,契合了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
急功则可,近利不宜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旅游发展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要树立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就应在追求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其他经济社会功能,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民间外交、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生态旅游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担负起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因此在建设旅游项目前,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结合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所谓“急功”,是指在投资项目时看准了就要不含糊,不要总是停留在口号上,要切实付诸行动。
旅游的经济作用,周期一般较长,所以投资旅游产业要“耐得住寂寞”,即不要“近利”。要看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涉及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给旅游业赋予了更多的带动作用。因此,要看到旅游业是带动社会经济的综合工程。
绿色经济,接续产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怎样从“黑色印象”向“绿色发展”转型,是近几年一直困扰兖州市发展的难题,这个拥有众多知名大企业的城市,煤炭经济一直是带动GDP的主导产业。然而,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在发展的进程中,该市越发显现出后劲的不足,亟需寻找发展前景好、效益佳的接续产业。
2010年,济宁兖州开始着手转型旅游业: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35亿元建设了“兴隆文化园”项目;培育以佛教为主题的旅游精品工程,2012年大型实景演出《菩提东行》试演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该项目的运营,山东省又一条黄金旅游线“儒—释—道”旅游精品线路也即将形成。“《菩提东行》传递的是兖州的文化,有文化的旅游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力求将文化转化成一种产业,实现兖州市由‘卖资源’向‘卖文化’的转变。”兖州市市长董波说。
像兖州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还有很多,他们都有着急切的转型需求,而这种转型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再生发展的动力。
民生是根本,发展是课题。我国旅游产业在融入到市场中后,焕发出的强劲经济拉动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十八大提出的系列发展思路让旅游业进入了发展的春天,中国旅游的前景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