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兖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兖州东南部的兴隆庄镇东临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南接孟子故里邹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道勤五谷画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经过当地政府发掘、整理、发展,现已成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民俗艺术,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历史悠久,美轮美奂,道勤五谷画深厚文化内涵。
道勤五谷画艺术明清时期曾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据资料考证,道勤五谷画产生于古代的“填仓节”。填仓节来自农业生产,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又叫“天仓节”。它象征“大屯满、小屯满、五谷丰登”的节日。按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人们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图,称“打仓”,即修仓,之后在每个画好的灰圈里撒上麦子、高粱、豆子、谷子等杂粮。天长日久,在节日里人们的艺术创造才能被激发出来,有的人把画好的仓装饰一番,如加个花边“吉祥如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更有在画好的仓边画个梯子,以示粮仓高大。
在佛、道规仪中,五谷凝聚天地之精华,是吉祥物。在民间,五谷辟凶邪、镇恶秽,为祝禳之宝。道勤五谷画起始之初,被称作粮食工艺字画、豆贴画、豆塑浮雕画、豆粘画,主要材料是各种豆类,作画时,民间百姓依据各种豆子的内外壳、形状、豆茎、豆杆、纹路、天然颜色等(甚至利用虫子咬过的痕迹)经过防腐处理、粘贴做画。画面小巧精美、朴实雅致,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望。后来,逐渐所用原料逐步发展至各种五谷杂粮-如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等,内容也有了一定发展。但随着历史年轮的碾过,五谷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褪色,现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才会这种传统工艺,这一民间瑰宝,面临着永远消失覆灭的厄运。
政府搭台,产业带动,民间瑰宝重放异彩。
2008年的一次非物质遗产普查,让已经几乎尘封的五谷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再次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一条条要求拯救、发掘五谷画的意见不断反映到镇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仅不能让这个民间艺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相反,我们还要把五谷画做大做强,做成全镇的一个产业品牌”。经过详细调查了解后,镇党委、政府迅速达成共识。恰在这时,镇政府收到了道勤五谷画的传承人王怀起希望创办五谷画生产加工企业的申请。王怀起是道勤五谷画的创始人王德厚的第四代孙,五谷画手艺祖代相传,工艺流程保存完整。双方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论证,很快达成一致。镇政府将一闲置破产厂房低价租赁给他们作为生产车间,积极协调银行为其办理小额贷款,并派出专人现场服务,帮助他们跑手续,招工人,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兖州市道勤文化有限公司就正式挂牌成立,五谷画就此走上了公司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产业发展之初,公司只有员工不到20人,工艺水平也只是保持在传统工艺上,品种单一,市场认可度差,产品销路打不开,使这个新生文化产业岌岌可危,一度面临“流产”。质量就是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给这项文化产业带来生机与活力。
为了把“小手艺”做成大事业,把“小企业”做成大产业,该镇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聘请专业绘画人士从事画面创作,强化员工培训,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开发。道勤五谷画产品原料由原来的单一粮食,扩展到各类纯天然、带有芳香气息的五谷杂粮、中草药、花草籽等各种植物果实,经过防腐、防蛀和防脱落特殊处理制作而成,根据各种杂粮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经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产品种类也发展至山水、人物、花鸟等六大类50多个品种。
同时,为了打开销路,他们将五谷画纳入总体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产业专案,扩大对外宣传,集中搞好推介,五谷画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农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和省、市地方新闻媒体先后做了专门报道,产品远销国内外,拥有12家代理、加盟商及上百家小型销售网点,五谷画由此步入了大型宾馆、高档家居装饰、公共场所布置、大型企业宣传、活动赠品等多个领域。先后获得“工艺品创新国际金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术品“金牛奖”、赴韩民间手艺品展手工艺术品类金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分布于省内外的2个五谷画生产加工企业,20个个体生产点,15家大中型“五谷画吧”正在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