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济宁市中区湿地资源丰富,以运河入湖口湿地为主要资源,28平方公里内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种类多样,其碧波荡漾的运河水色,郁葱茂密的植物景观以及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都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1、坚持环境优先,加速推进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运河入湖口湿地物产丰富、鱼类繁多、雁鸭成群。据统计,有各种植物195种,杨柳、泡桐48种,芦苇、簏草等水生植物147种,素有“日进斗金”之称的鸟类201种,兽类13种,两栖、爬行类16种。为保护湿地内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加快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一是要建立外来物种信息系统,严防入侵物种的侵蚀和扩散。二是要充分体现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最小干预,尽可能保存湿地原貌,减少干预和变动。对生态保存好、面积较小的水面,可采取清淤、疏通等保护措施,以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中自由交流和吸引水鸟栖息。三是适当放缓鱼塘壁的坡度,促进湿生植物的生长。
2、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湿地资源产品开发。湿地是中区生态旅游的极佳资源,对其产品开发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尊重自然进程、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净化水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景观和旅游资源,开发一批高趣味性、高体验性、低密度、低强度的休闲休憩活动,即可实现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又可为湿地保护提供经济支撑。一是以运河水色、珍稀动植物观赏为特色的湿地景观,包括湿地水体观赏、湿地植物观赏和湿地动物观赏。二是以满足游客游玩、捕捉、 康体、度假需要为特色的休闲体验产品,在适合的区域设立休闲设施和游憩项目,从而增强湿地的可游玩性,对于聚集人气、增加旅游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3、坚持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的链接延伸。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区有着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在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将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展人文旅游,从而以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一是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举办农耕渔事活动、品尝美食活动、欣赏渔鼓说唱等。二是以运河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参与放生游、放灯祈福游。三是借助文化与湿地的融合,研发动植物标本旅游产品,形成系列化、品牌化和产业链,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资源优势与价值,实现自然、经济、环保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