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旅游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旅游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国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日不仅是旅游行业的节日,更是全体人民的节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济宁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对济宁市GDP贡献逐年攀升,2011年占到全市GDP的10.2%,高于全省8.2%的整体水平。旅游业正在成为推动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一、深度开发资源,打造高品质旅游项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济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多种文化在济宁这片热土上兼容并蓄、熠熠生辉,尤其是儒学文化具有超越时空与国界的影响,在济宁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更不等于产业优势。为使资源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将全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建设文化旅游大项目,强化文化载体功能。今年是济宁市“大项目突破年”,在提升改造扩大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精心策划,集中打造一批品质高、影响力大、带动效益强的旅游大项目,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引导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二、延长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完善旅游产业综合功能,是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的基础。要通过重点培育景区、旅游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商品与购物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布局、初步构建起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产业要素融合发展。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推动A级景区、星级酒店、A旅行社、旅游强乡镇、特色村、示范点等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发展品质旅游。认真落实《旅行社条例》、《山东省旅游条例》,采取联合执法、交叉检查、眼线监督等方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处理、质监网络体系。
三、培育旅游市场,打造“文化济宁”品牌。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叫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口号,策划设计“文化济宁”旅游品牌形象标识,进一步提升济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投入,扩大在国家、省和境外媒体的宣传,增强济宁旅游的美誉度。在济宁机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等重要交通口岸,在公交候车亭、广场、公园及重点旅游集散地,设置宣传“文化济宁”内容的大型广告牌和旅游地图;在酒店、商场、银行、机场、车站、码头等窗口单位和出租车、公交车上,统一张贴济宁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口号;济宁日报、济宁人民广播电台、济宁电视台、东方圣城网、济宁信息港、济宁新闻网等市内媒体,要分别在显要位置、黄金时段刊播旅游公益广告。学习借鉴枣庄的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营销,树立现代营销和市场化营销理念,探索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饭店、旅行社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新模式,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客源地组团社和本地地接社开发营销我市产品。
四、开展主题活动,推出旅游公益惠民政策。在“5·19”当日及前后时间段,我市将围绕“健康生活、欢乐旅游”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主要是:尼山圣境项目开工仪式、“游济宁写济宁”游记作品大奖赛、旅游展示咨询活动、旅游一卡通旅游景区扩容项目启动和多种形式的公益惠民活动等,各县(市、区)也将结合各自实际开展系列活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一天,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将各自管理的博物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公园等,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向广大群众开放,让更多民众参与和受益。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星级餐馆以及其他涉旅企业和单位,要面向社会推出门票优惠政策和特价产品等公益惠民措施;落实对老年人、学生、军人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对贫困学生、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推出捐助、免费或者优惠等公益性旅游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进社区活动等;各类景区对旅游团队也要给予优惠,切实落实好各项旅游公益惠民措施。
二、延长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完善旅游产业综合功能,是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的基础。要通过重点培育景区、旅游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商品与购物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布局、初步构建起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产业要素融合发展。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推动A级景区、星级酒店、A旅行社、旅游强乡镇、特色村、示范点等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发展品质旅游。认真落实《旅行社条例》、《山东省旅游条例》,采取联合执法、交叉检查、眼线监督等方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处理、质监网络体系。
三、培育旅游市场,打造“文化济宁”品牌。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叫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口号,策划设计“文化济宁”旅游品牌形象标识,进一步提升济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投入,扩大在国家、省和境外媒体的宣传,增强济宁旅游的美誉度。在济宁机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等重要交通口岸,在公交候车亭、广场、公园及重点旅游集散地,设置宣传“文化济宁”内容的大型广告牌和旅游地图;在酒店、商场、银行、机场、车站、码头等窗口单位和出租车、公交车上,统一张贴济宁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口号;济宁日报、济宁人民广播电台、济宁电视台、东方圣城网、济宁信息港、济宁新闻网等市内媒体,要分别在显要位置、黄金时段刊播旅游公益广告。学习借鉴枣庄的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营销,树立现代营销和市场化营销理念,探索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饭店、旅行社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新模式,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客源地组团社和本地地接社开发营销我市产品。
四、开展主题活动,推出旅游公益惠民政策。在“5·19”当日及前后时间段,我市将围绕“健康生活、欢乐旅游”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主要是:尼山圣境项目开工仪式、“游济宁写济宁”游记作品大奖赛、旅游展示咨询活动、旅游一卡通旅游景区扩容项目启动和多种形式的公益惠民活动等,各县(市、区)也将结合各自实际开展系列活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一天,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将各自管理的博物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公园等,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向广大群众开放,让更多民众参与和受益。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星级餐馆以及其他涉旅企业和单位,要面向社会推出门票优惠政策和特价产品等公益惠民措施;落实对老年人、学生、军人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对贫困学生、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推出捐助、免费或者优惠等公益性旅游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进社区活动等;各类景区对旅游团队也要给予优惠,切实落实好各项旅游公益惠民措施。
(作者系 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建济宁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