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诸多国内知名专家云集曲阜孔子研究院,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表真知灼见!我很高兴参加本次高层研讨会,谨代表山东省旅游局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就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谈几点粗浅的建议,供参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加快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中心工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抓经济发展和抓文化产业发展的部门不同、视角也不同。抓经济发展的只把增加一产、二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质量视为转变发展方式;抓文化建设的则着重抓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等自管产业,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关注不够,忽视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这恰恰是文化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因此,我认为,文化自觉的关键问题是要顶层设计,用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企业看,一个企业从加工到生产,最高境界是做企业文化,打造产品品牌;从城市看,现代城市有基础设施、标志性建筑、文化、生态和社会等五大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核心和灵魂;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看,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其他产业渗透,形成了融合、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发挥了引领发展的作用。
旅游业是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缺乏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是发挥文化对产业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具体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今天,有人疑问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不是发展实体经济?答案是肯定的。文化旅游业是典型的实体经济。1、文化旅游产业要素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都具有明显的实体经济特征。2、文化旅游不仅从消费角度拉动经济发展,也从投资角度拉动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全省每年完成1000亿元的旅游投资,开发了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济宁市作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也形成了庞大的文化旅游投资规模。仅尼山圣境一个项目就吸引了上百亿元的旅游投资。3、旅游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消费品,游客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增量消费。旅游服务是实实在在的劳动付出,是旅游产业高附加值的标志。4、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国家层面正式确定为战略性和支柱“双重”产业定位的经济产业。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只是提出“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纺织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业、轻工业等,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持产业。为此,要把繁荣发展旅游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摆上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旅游业的重要性,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下面,对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几点具体的建议。
一、聚焦文化为市民树精神
润物细无声。全面增强“文化济宁”的城市内涵,树立济宁人“知书达理”的文化精神,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求,以提升人的素质和优化城市服务环境为核心,打造济宁“首善之都”。
1、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发展环境。开放度、包容度反映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城市文明进步的程度。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向世界发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邀请,成为“好客山东”品牌的文化源头。当前,树立济宁新的文化形象,就是要以博大的胸怀,在全社会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发展大环境,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自由流动。
2、着力营造游客、市民共同生活的城市空间。现代旅游产业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概念,城市成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年接待游客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量。去年,济宁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600万人次,接近常住人口的4.5倍。要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关爱游客,在市民待遇等方面平等对待游客,把城市建成游客、市民友好相处、共同的家园。
3、着力营造优质旅游服务环境。服务是旅游的本质,是让人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关键。要在全社会尤其是服务业行业,广泛组织开展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活动,坚决打击各种侵害游客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让游客在城市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放心的服务。特别建议按照“知书达理”的济宁城市文化设计迎宾语和迎宾礼。
二、 聚焦文化为城市铸灵魂
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相应的载体来承载。儒家文化有“三孔”、“封禅文化”有泰山。要按照由虚变实的原则,打造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把济宁打造成有形、可见、可体验、可参与的中国文化高地。
1、赋予山、泉、水、石、树、道路等自然资源文化活的灵魂。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命名一批山、泉、水、石、树、道路等,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打造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梁祝文化、水浒文化等城市地域文化。在城市主干道、主要街区、主要休闲购物场所等地,打造一批城市文化雕塑群。通过市歌、市花、市树等渲染城市文化气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2、在旅游“六要素”中注入文化。游客到济宁来感受和体验文化,是通过行、游、住、食、购、娱旅游要素来实现的。要通过游主题文化景区、读济宁文化书籍、听济宁文化故事、看济宁文化演出、购济宁文化旅游礼品、品孔府宴、喝孔府家酒等,体现城市浓浓的文化氛围。要在机场车站、商场超市、医疗卫生等旅游公共服务区开辟城市文化空间,宣传、展示城市文化底蕴。
3、“城市即旅游”,要重点落实好“城市不仅要为市民服务,也要为游客服务”理念,把“宜游”与“宜居”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结合起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按照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发展方向,推进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健全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道路交通标识、旅游救援体系等,为游客提供济宁“礼仪之邦”文化服务环境。
三、聚焦文化为产业育品牌
文化的唯一性、差异性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从文化入手,打造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旅游产业体系。
1、构建鲜明的地域文化产业体系吸引人。建议以曲阜、邹城市为中心,以尼山圣境旅游项目为制高点,打造中国儒家文化旅游产品高地;以汶上县、兖州市为中心,以兖州兴隆文化园为制高点,打造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产品高地;以梁山县为中心,以水浒主题文化公园为制高点,打造中国水浒文化旅游产品高地。要开发和营销好“成人礼”、开笔礼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抢占文化旅游的制高点,增加市场竞争力。
2、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留住人。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度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以及生态主义文化相对立的文化。在旅游业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时代转型发展的今天,生态资源上升到“第一资源”,与文化共同构成了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正可谓靠文化吸引人、靠生态留住人。建议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着力保护一批湿地、河流、山林等自然生态资源,以泗水、微山为中心,打造区域生态旅游的高地。金乡、鱼台、嘉祥等县要发挥各自优势,彰显文化或生态特色。
3、构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人聚人。品牌是形象、产品、服务在消费者心智当中形成的差异化的情感联想,以至发展为信赖和忠诚。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要从最具特色的文化高度,来概括和凝炼,越简洁、易记越好。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原则就是最简单性的原则。乔布斯说,“我的秘诀很简单——聚焦和简化。简单比复杂更难,但是这一切到最后都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创造了奇迹。”建议济宁市对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孔孟之乡、运河故都”、“儒济天下、和宁四方”等再聚焦、再简化,从公认的文化圣地曲阜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两个角度,是否可以定位为“文化济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济宁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独具的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我们相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一定会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济宁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尽快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