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水寨蓄水时的情境。
梁山景区一角。
引水重现水泊,这是众多游客的期盼,也是梁山人民的期盼。梁山县有心引水,却因缺少稳定的水源,其引水计划曾一度被搁浅。梁山县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山底又有蓄水的地势,这些因素为梁山引水创造了客观条件。引水的时机成熟了,就不能让游客带着失望而归了。
有心引水,但缺少水源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来梁山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给梁山旅游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引水重现水泊,成为众人的期盼。梁山县一不愿透漏姓名的文化爱好者介绍,曾有人提出引黄济梁,通过古运河河道把黄河水引到梁山脚下。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建议没能进行实施。
后来,有人提出在山上修建人工设施,拦蓄山上的雨水和流水。考虑到防洪因素,这条建议也被否决。还有人提出打井,利用地下水恢复部分水面,对于这条建议,不少人保持谨慎的态度,认为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这名文化爱好者说,当时真是有心引水,就是没有稳定的水源,缺水成为面临最大的问题。
时机成熟,水泊终再现
2007年初,梁山县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这是国家“南水北调”及“三河三湖”治理的配套工程,该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4万吨,处理后污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梁山县污水处理厂坐落在古运河河道附近,而古运河河道距离梁山风景区不足两公里。
2008年,梁山县整治风景区周边的环境,拆除了梁山脚下的窑厂、水泥厂等。梁山县水利部门勘查了附近的地形。多个部门认为,这里的地形适合作为恢复水面的场所。
2010年3月9日,梁山山北水面工程建设指挥部揭牌,标志着梁山环城水系中“引水上山”工程启动。水系建设将以运河中水水库为依托,通过中水水库水源,引水入景区,实现中水回用。去年12月10日下午,山北水面西部水域开始蓄水。
“梁山水寨” 意境初显
随着“梁山泊水寨”水面工程的全面蓄水,梁山县“山下引水”工程迈出实质性一步,“水泊梁山”有山无水的遗憾成为历史。
袁存义是工程项目部的施工人员。今年5月,他来到项目工地,当时的土方工程还没有完成,现在已经全面蓄水了。“梁山山峰倒映在水面,这是另一番风景。”
水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据介绍,随后梁山还将围绕水面兴建部分景点。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梁山水寨门、朱贵酒店等,全面展现《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东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水城门,并设立水上表演项目,建设观众台等。
梁山县旅游局局长马涛介绍,下一步,梁山县相关负责人将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梁山旅游做整体规划,让游客们不再有遗憾。
只有引水重现水泊 梁山才能更有灵气
梁山景点黑风口。 岳茵茵 摄
众好汉下山迎宾。 岳茵茵 摄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这是八百年前,水泊梁山的盛景。时过境迁,黄河改道,原本浩渺的八百里水泊变成阡陌良田。为了不再让游客留有遗憾,梁山县举全县之力,山北打造了一片五百亩的水面。烟波浩渺、港汊纵横的梁山泊又重现在人们眼前。
没有水,梁山少了些灵气
《水浒传》第69回中描述,随着队伍的扩大,梁山好汉们建起了四个旱寨(东寨、南寨、西寨和北寨)、四个水寨(东南水寨、西北水寨、西南水寨和西北水寨)。
而在现实生活中,梁山上留存下来的遗迹很少。明代,明崇祯皇帝下令禁止传播《水浒传》,并在梁山上勒石说明,同时在梁山上清地、砍树,并破坏遗存的建筑。民国年间,因为一场大地震,梁山上仅存的莲台寺、法兴寺等建筑也被损毁。
上世纪80年代,依托丰厚的水浒文化底蕴、独特的山体景观,水泊梁山风景区开始向社会开放。1985年,水泊梁山被省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多年来,梁山县以史料记载和《水浒传》为依据,恢复重建了忠义堂、靖忠庙、一关、二关等50余处水浒遗迹和景观、景点。随着央视《水浒传》和新版《水浒传》的热播,水泊梁山再次成为热点旅游景区。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然而,没有水,梁山好汉们的水浒大寨似乎少了些气魄,梁山也似乎少了些灵气。
没有水,是所有梁山人的心病
“《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故事,都离不开水泊梁山。水是梁山的魂。梁山人只要能“吃上饭”,就是借钱也得造水。”在政府部门工作了10年的李先生坦言,没水是75万梁山人的心病。
李先生说,十年前他在政府部门做接待工作,一位80岁的老军官来梁山旅游。“老人自幼读水浒,对梁山充满了向往。”李先生说,这位老人一路高歌从山下走到山顶,中午时,老人还饶有兴趣地在山顶吃了顿午饭。“老人很高兴,喝完酒后把黑碗一摔,大喊一声‘好酒!’如果有水就好啦!”或许是从中得到了启示,此后不久,政府决心发展梁山旅游,从景点建设到配套的服务,一点点逐渐改变,但是还是没水。
“造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75万梁山人的心愿。我们不仅在山北建了水面,还有马营湿地3000亩的水面,还有碧波荡漾的流畅河。梁山终于有水了!”李先生长出一口气说。
□相关链接 梁山之险 在水不在山
水泊梁山的水是有历史渊源的,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它不仅是水浒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黄河变迁的历史长卷中一页。
据史料记载,11000年前,济宁西部地区及整个华北平原大都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7500年前,海水开始退去,大片平原中间形成一个大湖,古称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大野泽东至嘉祥城附近,北至南旺、梁山、郓城一带,南至巨野。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出决口,将菏泽一带的地面淤高,大野泽淤塞大半。到北宋年间,大野泽仅剩下东北角的梁山泊和南旺附近的茂都淀。北宋末年,黄河夺淮,梁山泊和茂都淀也被淤塞,仅剩下梁山泊东北角的一块安山洼。
五代至北宋年间,黄河时常发生水灾,曾发生大、小决口26次,黄河水顺势而下,汇集到梁山脚下,形成八百里水泊。
在随后的800年间,黄河多次进行分洪改道,随着泥沙的沉积,水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变成今天的阡陌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