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博物馆新馆于2002年9月19日正式开馆。整体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为汉唐风格建筑形制。四角汉阙有斗拱、鸱吻等造型,屋面仿汉瓦当、滴水上有专门烧制的“端信”、“双曜”字样。依靠精彩的展陈、丰富的内涵、完善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博物馆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文化娱乐、休闲观赏、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2008年12月,顺利通过省旅游局3A级景区验收。2009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兖州博物馆目前设有6个固定展览,一楼展区“古九州之一·兖州”和“岁月记忆——兖州老照片展”;二楼展区“馆藏文物精品展”、“文明曙光——兖州史前文化展”、“天下第一剑展”、“李蒂艺根展”。固定展览用典型文物、图文版面和场景模型等形式详述兖州通史,勾勒市井民俗,体现浓郁地方特色,见证着这一方沃土曾经拥有的芳华流金岁月。“古九州之一·兖州”曾获得2004年度“山东省优秀陈列展览三等奖”,以“端信兖州”、“中国儒学的发祥地”、“英雄和名士的舞台”、“岱南明郡”等8个专题着力讲述了兖州自大禹“定九州,兖为其一”至1948年7月兖州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对派的统治,完整再现了古城兖州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岁月记忆——兖州老照片展”采用老照片300余张,分为兖州战役、三代领导人视察兖州、“塔”老人家、消逝的风景、广阔天地炼红心等23个主题,生动再现了20世纪初期至八十年代兖州古城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和市井百态,唤起人们对往日岁月的追忆,对兖州百年沧桑和文化底蕴的深刻感受,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馆藏文物精品展”展示了从商周时期的“索氏器”、汉唐宋时期铜镜、铜佛,到明代“兖府文庙祭器”、鲁府钜野王墓出土瓷器、金银玉器以及历代陶瓷器、石刻造像等众多文物精品。其中1973年6月于嵫山区(颜店镇)李宫村出土的铸有铭文“索册父癸”卣、爵等索氏青铜器,对于判断《左传》载周初成王封伯禽为鲁候时,曾赐以殷民六族随伯禽东来后的下落、殷民六族是否为奴隶身份及商周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书法价值很高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其气息萧散绝俗,舒展自然,优美中有古朴之趣;点划有隶书笔意,结体已呈正书风貌,与刊于武平七年(576)的北齐李云墓志之书法极为相似,可称北齐书法中的精品。明鲁王府钜野王墓出土的成组精美瓷器、金银玉器,让观众在感受到皇戚贵胄们曾经的奢华生活的同时,更能领略其古远的魅力与神韵。1996年12月,兖州九州大道发现出土的文物窖藏明代“兖府文庙祭器”,所用青铜礼、乐器,有豆、鼎、盘、爵和青铜编钟、石磬等,计有407件(套),带铭文者349件(套),铭文为“大明成化丁未三月吉日山东兖府赵兰造”、“兖府文庙祭器”、“圣府祭器”、“乾隆辛酉年东昌府同知潘珑监制”等字样。祭器数量之多,足可说明当时祭祀的宏大场面、祭祀制度和礼仪弘制。
“文明曙光——兖州史前文化展”复原了兖州王因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他们风餐露宿,茹毛饮血,为兖州大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文物展陈上又按照文化序列,以王因遗址、西吴寺遗址、六里井遗址出土文物为主,从最早的北辛文化到辉煌的龙山文化,将反应史前兖州各个时代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器物呈现在观众眼前:磨制精细的骨针、骨笄和陶镯、绿松石耳坠;完全模仿鸟首的形神,灵活伸展、昂首向上,融写实与抽象于一体的白陶鬶;陶质细密、器胎壁厚仅0.5毫米的“蛋壳陶”;被视为象征力量和霸主地位的石钺;作为脱壳工具的石磨盘、石磨棒和生活用具陶壶、陶甗、陶鬲等。借助这些展品,观众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去领会兖州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文明。
“天下第一剑展”陈列展出的是一把玄铁巨剑,1988年春出土于兖州泗河南大桥下。剑长7.5米,重1539.8公斤,这在现今已知出土的剑文物中均无剑能及,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其剑柄铸有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剑格部分铸有睚眦图。据《滋阳县志》载:当时的兖州知府金一凤捐资铸造此铁剑,置于兖州泗河南大桥中洞的外旁,用以镇水驱邪,降妖伏龙,期盼免遭洪水灾害。这当然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现如今,这把玄铁巨剑作为镇馆之宝,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人们无不为它的硕大无比而惊叹!
“李蒂艺根展”系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李蒂先生捐献的200余件根艺精品的专题陈列。其根艺造型分为人物、动物、静物三个品种。造型构思通贯宇宙,超越时空,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思维的拓展,知识的丰富,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