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自2008年至今,全省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27家,免费接待观众4908.1万人次。而目前全省博物馆数量是185家,近5年来新增博物馆21家。
人均每年去几次博物馆,是衡量公共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免费开放,是否意味着博物馆“物尽其用”,能否真正拆除公众和博物馆的隔阂?记者采访发现:公众和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仅仅靠“免费开放”并不能弥合。
济宁博物馆
省博新馆超负荷运行
18日中午,省博新馆,25岁的郭亚坤仔细端详陈列柜中的一件哥窑盘。展品旁的说明牌显示,这件瓷器制作于宋代,因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十分珍稀。这是郭亚坤第一次来省博新馆。对比曾经去过的旧馆,她感到展览的解说更明确了,参观路径也更为清晰。
省博新馆自去年11月16日开馆,截至今年5月18日,接待观众突破98万人次。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新馆最初的设计标准为每天接待5000人次,自开馆后平均每天接待观众达7000多人次,远远突破了设计标准,一直在超负荷运行。
省博新馆开馆半年时间,接待观众人次接近老馆10年总量,其吸引力不言而喻。谢治秀分析,新的展陈手段、人性化的展览方式,让观众能够“读”懂博物馆,这是吸引公众的原因之一。
以瓷器馆为例,仅说明牌已换过三次。从简单的展品介绍,到补充了展品的功能、质地及制作工艺,再到生僻字注上拼音,细节上的变化告诉观众,自己和年代久远的文物隔阂更少,博物馆不再是专家们的天下。
基层博物馆尚缺吸引力
在济南市博物馆,《墨韵丹青——馆藏近现代绘画精品展》汇集了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书画大家近40幅绘画作品。5月18日,300多人次的参观人数与平时比没多大变化。
据介绍,济南市博物馆自2008年开始免费运行,从年接待观众8万人次,增加到11万人次,数量上并未出现激增。
与济南市博物馆相比,县级博物馆更为门庭冷落。商河县居民马学恒表示,自己进博物馆最想看的是文物精品,能和观众有互动的考古展览也很吸引人。这些在县级博物馆里是看不到的。基层博物馆展陈内容固定,参观者去过一次之后,通常感到没有再去的必要。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认为,这种现象不可苛责于博物馆本身。要想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值得一看的精品展览必不可少。但受到经费限制,这在基层博物馆很难实现。
为破解这一难题,济南市博物馆送展览进社区、进学校,以图片展览的形式介绍文物精品、传递科普知识。5月18日,聊城山陕会馆举办了“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面向市民收集老照片。这种能够和市民互动的展览方式受到欢迎,山陕会馆当天共收集老照片300余张。
民办博物馆势单力薄
华夏匾额博物馆是省内第一家民办博物馆,馆内藏有3200块古代匾额。其镇馆之宝“光禄大夫”匾,制作于南宋淳熙六年,距今已有829年历史。专家鉴定为目前国内外距今年代最为久远的木制匾额之一。
有宝贝,免费开放,匾额博物馆一年中开馆的次数却屈指可数。馆长杨道民介绍,博物馆每年接待四五千人次。这个接待数量在济南市民办博物馆中,已经算是不错的。
省内90%以上的博物馆为公办,民办博物馆和行业办博物馆数量很少,刚刚起步。民办博物馆最大的难点是经费问题难以解决。以匾额博物馆为例,匾额藏品体量较大,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要保存好对光线和干湿度都有较高要求。民办博物馆面对丰富藏品和日常运营带来的经济压力,目前只能自己承担。
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表示,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有望得到财政补贴,政府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扶持计划。
对博物馆的认识有待更新
“你今年第几次来博物馆?”
记者在几个博物馆随机采访十几位观众,绝大部分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第一次”。不少观众是因为在博物馆周边工作、居住,或者到博物馆附近办事,“顺便”来看一下博物馆。对于“一年来几次博物馆”这样的问题,很少有观众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李晓峰表示,目前公众对博物馆的接受度不高,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走进博物馆,这与公众的文化习惯有关。
谢治秀认为,要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必须对博物馆的定位有新的认识:“以往把博物馆定位为一个‘教育’的场所,这种‘教育’不能是刻板的说教。当人们走进一个现代的博物馆,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品的观赏,引起大家对历史的共同记忆,产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会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应当是一个供人们欣赏高雅艺术的场所,供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如今,博物馆课已经正式纳入山东中小学教学计划,全省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上一次博物馆课。这在全国是一个开创之举。在省博物馆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辟中小学生第二课堂,也将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公众形成新的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