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起步之年,也是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如何结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使旅游产业朝集约、集聚、高端的方向发展,有效推进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就此做如下思考。
明确发展定位,完善产业体系。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的先导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按照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原则,突出文化与生态两大主题,注重融入文化内涵和增加高科技含量,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创意策划新型旅游项目。集中力量打造济宁市区和曲阜两大旅游中心,建设“孔孟文化旅游区”、“运河文化旅游区”、“微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水泊梁山旅游区”和“佛教文化旅游区”五个旅游功能区。实施空间优化战略,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协调发展,搭建一张功能完善、重点突出的区域目的地网络,形成网络化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地域分工的产业供应链系统。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以实现高度融合集聚的城市旅游为目标,建立以城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文化内涵、旅游休闲综合功能和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实现城乡旅游互动,引导旅游与科技、教育、工业资源的融合发展,推出全方位、系列化的工业、科普、商务、会展、养生、体验、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构建旅游商品对外展销、研发、加工的平台。做好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文章,建设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扶持创办上规模、有实力的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策划打造高品位的大型文娱节目。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传统和时尚的消费需求为助力,以休闲、体验、度假产品为抓手,开发建设极具吸引力的产品,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全面推进旅游产品、配套、服务等升级发展,丰富产业要素,完善产业体系,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突出规划衔接。切实把旅游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建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市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创意规划。聘请高层次专家做旅游项目规划,高点定位,建成精品。三是促进文旅融合。以“中国文化旅游年”为主题,在旅游产品中增添文化特质、注入文化元素,把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来。四是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旅促农的发展理念,支持新上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酒店、企业庄园、主题农庄等新兴乡村旅游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设立乡村旅游合作社,规范发展“好客人家”,促进乡村旅游有效发展。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核,加强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审核,确保项目规划与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与项目详规相符合。景区类新建旅游项目,尤其是投资额超过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要按照国家4A或5A级景区评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促进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要注重创新发展,做深做透“生态、休闲、文化”的文章,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培育文化节庆、旅游演艺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在工业发展中注重为旅游提供优质商品,创造发展工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镇成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由以农家乐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向生态、健身、民俗文化等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转变。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在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比例关系,消除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培育市场主体,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引导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我市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集团,并尽快打造成上市公司,搭建济宁旅游融资的大平台。重点培植孔孟文化旅游、微山湖旅游、佛教旅游、水浒旅游、圣源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济宁旅游的竞争力。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引进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品牌等战略合作伙伴,依法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经营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鼓励市内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发展旅游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旅游企业,促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建立健全同业合作、市场拓展、团队接待、门票餐饮折扣、旅游购物定点定价等行规行约,优化经营环境。从严查处对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确保旅游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运行。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完善交通、景区、酒店、公共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交通公路建设中优先安排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咨询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医疗卫生、旅游安全和旅游环保设施建设。规范道路、景区等设施的标识系统和景区解说系统,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标准化为手段,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推动实施景区创A、饭店评星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创建工程。执行环境优先原则,促进旅游卫生设施、医疗设施、安全设施和环保设施完善,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品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加快培养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落实旅游人才各项待遇,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强化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要牢固树立品牌理念,整合孔孟文化之旅、运河文化之旅、微山湖休闲之旅、宗教文化之旅、水浒文化之旅等旅游品牌,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实施“捆绑式营销”,推介旅游整体形象。加强与周边地区和著名景区的互动宣传,实现信息互通,市场共享。继续办好孔子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使节会与旅游互促共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策划设计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旅游产品。要创新节会营销,坚持市场化运转,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孔子文化节、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梁山水浒文化节等重点活动。要注重把握好时间节点,重视适时营销,以推广“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主题口号为契机,召开新闻发布会,设计开发系列宣传品,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多途径、大范围、宽领域地宣传、使用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在抓好长三角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中远程及周边市场。加大对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稳定并增加入境游市场份额。
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旅游投入。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形成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体发展的机制。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风景旅游等事业单位改制,解决旅游资源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按比例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以政策引导重点领域及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大对旅游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发展合力。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充实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对省、市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切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完善旅游工作督查考核体系,保证政策效应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