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3月3日讯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坚持市县联动、产业联动的发展策略,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突出文化和生态两大主题,以市场开拓、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和服务提升为重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深入推动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为文化旅游名市建设作贡献。
工作目标是: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9%;其中境外游客34万人次,外汇收入2亿美元,均同比增长18%。新增和提档升级3A级以上旅游区5家,新创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新增和提档升三星级以上星级饭店10家;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以提升旅游战略地位为目标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落实旅游发展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委、省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结合我市旅游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旅游产业,凝聚社会力量进一步支持旅游产业,助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将旅游业发展情况纳入县市区的综合考核,进一步激发县市区发展旅游业的动力。
开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赴杭州、无锡等地就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考察,形成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争取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旅游业战略地位,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加关注旅游,在全市上下兴起旅游业发展的新高潮,推动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坚持规划统领。大力宣传、认真落实我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济宁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规划》、《济宁市乡村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指导县域旅游规划、旅游项目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规划要求筛选重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库和全市三重项目目录。
突破重点项目。确定2011年为旅游项目建设年,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尼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曲阜明故城恢复建设、汶上宝相寺三期工程宝相宫、兖州佛教文化主题公园、梁山水浒文化主题公园、泗水万紫千红度假区、微山湖湿地等大项目建设。按照星级饭店标准,加快推进曲阜香格里拉酒店、开天国际大酒店、择邻山庄五星级酒店(扩建)、微山南阳水苑、鱼台孝贤大厦、金乡国际大酒店等高档接待设施建设。
完善推进机制。形成在建项目抓进度、启动项目抓开工、改造项目上等级、谋划项目上水平的工作链条。争取以市政府名义分解落实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对重点旅游项目由领导包保,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推动县市区对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以确保旅游项目进展顺利。7月份,召开全市旅游项目现场观摩会,扎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落实有关部门抓好涉旅工作的责任,强化督导调度,确保项目进度。
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推进银旅合作争取银行信贷资金,大力吸纳民间资金,多渠道破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由市领导带队,组织大企业和有关县市区负责同志,赴外地参观学习大企业开发旅游的经验做法,引导我市大型企业通过投资、参股、资产重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建设。举办济宁市旅游项目洽谈会,大力推介微山湖、泉林泉群、中华母亲主题公园等投资大、前景好的旅游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完善更新旅游项目库,搞好包装策划,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商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筛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制作精美的旅游招商项目推介光盘,在省旅游局和市政府组织的招商活动中积极推介旅游项目。
以开发旅游线路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联动发展
开发精品线路。整合济宁市优势资源,以儒家文化体验、佛都祈福、崇文尚武、生态休闲等特色主题为纲领,充分串联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整体包装,共同发展,打造成人之旅,孔孟故里修学之旅,崇文尚武、佛都祈福之旅等二日游线路和孔孟文化、微山湖风光,孔孟文化、运河风情等三日游线路。对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出台产品销售优惠政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和统一宣传促销,有效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
推进联动发展。以空间结构为基础,以旅游线路产品联系为纽带,遵循旅游区域经济规律,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孔孟文化为主题,加强明故城、尼山、邹城四孟等重要节点的策划创意,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参与性的精品景区,进一步推动孔孟文化旅游区建设。整合汶上、兖州佛教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宝相宫、兴隆文化园等景区建设,打造一批宗教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佛教文化旅游区建设。抓住大运河申遗机遇,突出济宁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快推进运河文化旅游区建设。以深厚的运河文化、渔乡民俗文化等为基础,以微山湖开发为重点,打造水乡生态休闲旅游区。
强化线路对接。在省内,重点加强与山水圣人、山海圣人、成人之旅、水浒旅游等旅游线路的对接,加强同鲁南经济带、省会都市圈的合作,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在省外,重点加强与沿运、沿黄城市旅游合作;以京沪高铁开通为契机,与沿线城市加强合作,以“中华文化游”为主题,重点开发周末二日游产品,打造高铁时代旅游的新亮点。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整合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等要素,实现每条线路旅游要素及其内部之间的合理配置,优化整体结构,增强整体旅游吸引力,实现旅游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扎实推进“名、特、优”旅游商品的研发,打造一批物美价廉、方便携带的旅游商品,引导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旅游商品企业创新工艺,批量生产旅游商品,推动精品旅游商品进入宾馆、饭店,进入导游员讲解词,进入国际国内的旅游展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