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物资文化的交流和商业文明的兴起起到了极大的催生和促进作用,”居运道之中”的济宁,因其”控引江淮咽喉”的地带和其漕运管理中心的职能,让自身的文化经济一度空前繁荣。作为运河文化的具象体现,竹竿巷在有着”江北小苏州”的济宁,俨然成为一个特殊符号。
这里就是竹竿巷!
文化倾述:历史深处的影像!
历经数百年发展和变迁,济宁商业行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工的细化,逐渐形成了以销售某类或某种商品为特点的比较专业性的商业街巷和市场。
竹竿巷就是如此,以其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到130多家,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二、三华里长的竹货商业街。
如今看来,竹竿巷承担了这种人文鼎盛、商贾云集、南船北马、商业繁富的历史景象。
时过境迁,竹竿巷在城市的发展的进程中,历史的影像已经差不多完全淹没。2008年,济宁有关人士认为,想要打造原竹竿巷,需将仿古檐建筑沿街墙体进行粉刷,展现灰檐白墙清朗风格,要将现有的路面重新修整,用青石板铺陈其上,突出特色。
从战略方向上来说,就是要对街区进行整体改造,统一包装,外观色调凸显明清风格,以灯笼为街灯,以古匾为招牌,形成仿古建筑群,将其打造成在鲁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竹竿巷文化风情一条街。
现实需求:重现市井风情!
作为当时济宁最繁华的街巷之一,沿运河蜿蜒的竹竿巷向人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江南水乡的市井风情画。而目前,济宁人越来越意识到,这个城市需要这种市井风情。
2009年,作为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之,古运河文化核心景区建设是开始启动,这一规划范围北起霍家街,南至纸坊街、竹竿巷,西达古槐路,东到运河路,总用地36.02公顷。
这一古运河文化核心景区,既是济宁城区段的中心区域,也是济宁运河文化的认知区,太白楼、玉堂博物馆、东大寺、竹竿巷等,最能体现和代表济宁的运河文化的历史遗迹,都将被重新定位,并赋予时代意义。
2010年1月7日,竹竿巷南头,运河文化主题酒店”老济宁内府菜”悄然登场,这一为打造济宁运河文化的具象操作,有着其文化的传承,更有着其新鲜的时代背景,无论是运河景观核心区的陡然添锦,还是人文景观的内蕴丰富,都意义彰显。
历史上,明清两朝派设总督河道衙门,是其成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根本标志。这座小城从二品到七品的运河管理署衙棋布,”七十二衙门”之俗呼不胫而走,也便有了 “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
济宁大运河文化饮食研究中心秘书长丁志强先生表示:”商贾云集,百业兴盛,江浙徽晋诸省会馆公所星罗,官场的接风饯行,商界的迎来送往,这一切,让以’河道总督八珍内府菜’为代表的高端精品菜系’老济宁内府’在济宁应运而生成为必然。”
时代发展:以”老济宁”的名义!
京杭大运河千船停泊,万商往来,十分兴盛、繁荣,饮食业的发展,也因运河的贯通带来了无限生机。南北运河交流了烹饪原料、烹调方法,丰富了济宁饮食的品种,带来了先进的饮食理念,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使济宁的饮食业从元到明、到清,逐步振兴起来。清朝末期,济宁餐饮业的发展已到鼎盛时期。
”老济宁内府菜”酒店的开设,就是从人们能看得见、闻得美、吃得香的感官体验方面,更直观、更易接受、更深层次地体味运河文化的精美和绚烂。
酒店的整体风貌、硬件软件,大到菜品研发、内外装修、运营模式,小到餐具食器、屏风摆件、桌布椅垫、壁饰灯饰等方面,都有准确、明晰的运河文化定位和统一风格。
老济宁内府菜装饰精撷官署之霸气,广采大宅之福光,深层次挖掘济宁明、清两代河道总督部院署和济宁诸外省商人会馆的养生保健、祈吉求祥的餐饮理念,填补了运河高端精品菜系的空白。
此店的菜品特色以济宁运河官署菜为基础,辅以少量经典鲁菜,点缀商业会馆特色菜肴之精华,引导高端消费者更多地体验济宁运河历史文化精髓,传承文明,弘扬文化,为美食者奉献佳馔,给”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城市金名片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