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 天水相连的微山湖北部有个两城乡,这个乡是微山县唯一的山区乡。你任选一个山头,伫立其上,向南、向西遥望,但见湖水苍茫,无边无际;你再向北、向东眺望,但见山岩嶙峋,层峦叠嶂,仿佛宋代诗人林升的“山外青山”诗句中描写的场景便是在此处选取的。
三块巨石守住洞口
两城,漫山遍野是古迹,石头缝里冒故事。且不说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在此留下足迹以及纪念他们的伏羲庙,也不说各个山麓暴露着的汉代石室墓以及雕刻精美的汉画像石,亦不说各村各山风霜雨雪中依然挺立的明清庙宇和山风剥蚀的石碑,更不说山下古战场的乱石缝中卡着的战国、汉代青铜剑、青铜戈和箭镞,笔者只想描述一下两城山上的四门洞以及洞内的神奇、奥秘,还有离洞不远的绿林好汉砌筑的寨墙。
两城东部有座山叫凤凰山,海拔300余米,山民不称凤凰山,都称其为“四门洞”。当你站在山麓仰望山上时,但见接近山巅处的绿树掩映着4个长形大黑点,仔细凝视,像是4个洞穴——是的,就是4个洞口,这就是“四门洞”。《微山县志》载,两城群山为奥陶系,是古生界中第二个系,延续5500万年,奥陶系的溶洞较为发育。也就是说几千万年前地壳运动形成了山洞。2008年,当地旅游大开发,现代化的挖土机爬到山上开辟了一条蜿蜒曲折、通达洞口的山路,隆隆的机器声对着四门洞呐喊长啸:几千万年的洞穴,我现代化的履带爬上来啦。
西数第一洞,进深十余米,这儿没有什么惊险,可以坐下来靠着石壁喘口气。
向东20米是第二洞,洞口高3.9米,进深10余米,笔者望而却步,赶紧后退,并非看见虎狼,而是洞上有3块十几吨重的巨石卡在那儿,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多少万年前山体运动时3块巨石同时坠下,恰巧挤在一起,卡住了,谁也下不来。同行的几位朋友大笑,但谁也不敢到巨石下边站上片刻,谁不害怕“轰隆”一声?
八位书生留下诗文
离开第二洞向东30米就见第三个洞口。洞口高 4.8米,进深 14米,洞呈拱形,东壁上有一处摩崖刻字,长方形石面磨得较平,在这个平面上刻着两首七绝诗。从诗中得知,公元1203年宋金战乱,8名书生为避战乱,栖身洞穴,闲来无事,作诗取乐。他们坐在洞口,遥望山下的伏羲庙,感叹伏羲曾在洞穴栖身,如今吾等书生亦来此栖身。他们用石块在洞壁上打磨出一个平面,提笔写在壁上。好多年后,鱼台县的文人张拱辰来此发现了诗文,便请石工按墨迹镌刻下来。金代的诗词存世极少,这两首诗虽然水平浅显,但它是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资料、珍贵遗产。
8名书生在洞中怎么住呢?神奇、奥秘之处就是洞中有洞。继续向洞里走去,在洞的尽头又出现一个自下而上的洞口,这洞口窄可容身,每次只能由一个人抓住洞壁上凸出的石块向上攀援,双腿叉开蹬住石块,小心攀援4米就别有一番天地。打开手电照一下,但见20多平方米的一片开阔处,地面颇平整,洞的形状是长方形,南高北低,南部有各种形状的石块砌垒的隔墙,分为东西居室。是8名书生砌垒,还是原始社会的先人砌垒?如今已无从猜测。在这山上,在这洞中,尤其是这洞中之洞,不付出艰辛血汗、难以想象的劳作,怎能成就这堵隔墙?电视剧《西游记》剧组倘来此洞拍摄狰狞的妖怪、妩媚的妖精想吃唐僧肉的场面,还用得着操心劳力伪造洞穴吗?
四门洞外石砌寨墙
走出第三洞口,再向东走不了几步就是第四洞,进入洞口仰首就见一洞通天,透过杂生的树丛可见悠悠白云飘过。往里走几步,但见此洞宛如玉皇大帝发怒时用双手撕裂山体,两壁嶙峋,张牙舞爪。向里愈来愈窄,打着手电进深40余米,就听见“滴答滴答”的滴水声,低头一看,脚下潮湿,两壁苔藓,一般的游人不敢再向里挤了,唯恐岩石稍微一动就把人“咬”住。
探奇心强的朋友可以离开四门洞向上攀登,踩着巨石,拨开树丛攀援百余米即达山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石砌寨墙,高6米,宽40米,不远处还有一段寨墙和一个石砌的圆形地堡,是寨主的“司令部”。向西北的另一个山头遥望,也是寨墙,还有寨门、了望孔。某朝某代何县何人反抗官府聚啸山林占山为王,春去秋来,沧桑变革,人去寨空,只有山风中牢固挺立的寨墙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壮烈和鏖战。伫立山巅,极目南眺,辽阔无垠天水相连的微山湖蓦然增大几倍,也只有伫立山巅才见湖水之阔,站立湖畔或泛舟湖面上真的找不到这种感觉。
来到这儿,钻进几千万年前的洞穴,遐想着人类先祖居住时的情景,凝视着金代书生的诗文,抚摸一下绿林好汉的寨墙,眺望一眼烟波浩渺的微山湖,不由感慨岁月的悠长和人生的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