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当属赏菊了。金秋时节,一年一度的菊展如约而至。10月18日,以“蓼河菊韵,快乐新城”为主题的2014高新区金秋菊展在济宁市蓼河公园、科技中心、体育馆区域开展。本届菊展西起济宁高新区体育馆,东至海川路,包括体育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蓼河公园三部分。菊展内容包括传统菊展、菊展小品、植物雕塑立体造型,菊花总量约4万盆,近100个品种。其中,植物造型、菊展小品12组,周围配以各色菊花,烘托欢乐气氛。设置精品菊展1处,展示精致品种菊花50种,每个品种60盆,共3000盆,塔菊、大立菊、盆景菊等各类造型点缀其中,供游人近距离观赏。
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菊花不断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花卉文化中独特的菊文化,以及由此延展的艺术底蕴和精神寄托。
雨后赏菊 惬意无限
秋季,是属于菊花的时节。每当深秋时节,万花纷谢,唯有菊花凌寒怒放,生机勃勃。独占了一个季节的菊花,代表了一种精神,这在其他花卉中是不多见的。中国人总爱把花卉和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花卉的文化,便有了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菊文化,是国人在采菊、育菊、赏菊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走入蓼河公园,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菊花、菊展小品、植物雕塑,植物造型。雨后的公园小路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漫步其中,一边赏菊,一边拍照,不时还会遇到手执“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来来回回寻找着最好的拍摄角度和最完美的构图。身背各种长短镜头的刘先生,是一位十足的摄影爱好者,他说,“今天不是周末,人不会太多,又刚刚下过雨,菊花开得也好,一大早就坐公交车过来了。菊展年年都办,我基本上年年都来拍照。”说着,刘先生又换上镜头准备拍摄了。刘先生也是一位爱菊之人,他说,他曾经也自己在家养过菊花,但都不怎么成功,也钻研过几天,最后还是放弃了。
由于不是周末,游人并不是太多,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市民,以及带着孩子的妈妈们。菊展开幕还没几天,年过60的王大爷就已经来过两三次了,他说,“家就在这附近住,离得不远,没事就来转转,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继续往前走,来到小沙滩和图书馆、科技馆附近时,中国梦、变形金刚、马到成功等主题的小品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一组喜羊羊小品,以动画片主人公为原型,配以各色菊花,吸引了几个小朋友的眼球。同时,小海豚、小黄人、青岛园博园吉祥物青青等造型也吸引来大量市民在此拍照。摆放在科技馆广场的也是菊展的一大明星,乘公交车来此赏菊的市民,一下车就会看到高耸的变形金刚模型,纷纷拍照合影。
丹心耐寒 玉骨冰肌
古人将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使菊花具有了人们情志的色彩。赋于菊花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使菊花升华到文化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菊花冷傲高洁,早植晚发,傲霜怒放,凌寒不凋,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历代文人最为推崇的植物楷模,赏菊更赏菊文化。不仅赞其实用,更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
文人爱菊,不仅因为它高洁、韵逸,而且色彩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季节,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因此被诗人誉为“花中君子”,以象征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凌霜留晚节”,是菊最可贵之处。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陆游赞吟菊花:“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的感慨。历代诗人里咏菊的不胜枚举,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等等,还有像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这些大家都有咏菊之作,一直到元、明、清代不乏其人。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于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
当然,在咏菊诗里也有很多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操而有所发挥。比如唐代诗人、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就赋予菊花一种叛逆抗争的精神,在其《不第后赋菊》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句句赋菊,又句句言志,花的特征与人的壮志水乳交融。
君子之节 逸士之操
我国的菊花文化在花文化历史中极为悠久,古代的经典史册、文学著作和民间传说中,关于菊花的典故最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菊花文化。作为花文化中的一种,菊花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由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发端而来的人文内涵,它成为文人借以抒发情感、言情表志的载体。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还渗透着“隐士”的文化精神。
我国的文人,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寄情山水,从隐居世外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中,表达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为他自己,也为后世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晋代诗人陶渊明,因爱菊而名闻天下,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传世咏菊名句,几乎是妇孺皆知。陶渊明和菊花有不解之缘,他写了很多咏菊诗,“芳菊开林曜,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君子总是有谦谦之风的,梅兰竹菊之所以受人喜爱和尊崇,总与其本身习性而被赋予不同的人格魅力有关。就菊花来说,丽而不媚,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美而不俗,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这便是其秉性。所以,喜爱菊花,喜爱菊花文化,是很多人的心愿。
在人们心目中,菊花是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象征。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菊花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她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
菊花以她朴实的色彩、高洁的品性触动了我们的种种情愫,融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古往今来,便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菊花文化。从屈原的《离骚》,到今天的《菊花台》,形成了我们独特的“菊花情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永不间断地与人们的心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