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郭里镇遗存的古桥,主要有梁桥和拱桥,除了部分仍在发挥其交通功能外,大多数桥梁已列为不同级别的保护文物,成为历史的文化景观。
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
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它地区建造。1972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八米左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省汾水上,有一座始建于春秋时期晋平公时的木柱木梁桥。桥下有30根柱子,每根柱子直径五尺。这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桥。邹城现存梁桥主要有泗河多跨梁桥,东颜庄遇便桥,东颜庄一号、二号、三号梁桥,东深井梁桥等。
拱桥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型式,其式样之多,数量之大,为各种桥型之冠。拱桥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在我国古代桥梁中,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平坦的纤道多孔拱桥,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拱形有半圆、多边形、圆弧、椭圆、抛物线、蛋形、马蹄形和尖拱形,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孔数上有单孔与多孔,多孔以奇数为多,偶数较少;多孔拱桥,如果当某孔主拱受荷时,能通过桥墩的变形或拱上结构的作用,将荷载由近及远地传递到其它孔主拱上去。
拱桥出现于东汉中后期,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在邹城市郭里镇高李村出土的泗水取鼎画像石上,画面中部刻一双层拱形桥,桥上有栏杆、桥表,桥下河中有一鼎,鼎内伸出一龙头。桥上正中一人戴冠正身站立,指挥捞鼎,左岸七人,右岸六人,手中执绳正欲起鼎,其中右岸一人手抱小孩。该图生动地再现了秦始皇派人在泗水取鼎的盛大场面。
现存古代拱桥主要有郭一村元代石拱桥,爷娘庙村明代石拱桥,郭二村清代石拱桥等。
郭一石拱桥,位于郭里镇郭一村内北部河沟之上,桥身由块石垒筑而成,桥长约9米,宽6.3米,净跨5米,矢高2.3米。据资料记载,此桥是金代修建,桥上原有题名———安济桥,桥头原有碑记,后遭毁坏。
庙东石拱桥位于郭里镇庙东村,横跨于庙东、庙西两村之间的南北向河沟之上,修建于明代。桥长约12米,宽5.4米,净跨5.7米,矢高2.8米。桥面用块石垒筑而成,桥体南雕有两龙头,北有两龙尾,取二龙托桥之意,水满河平之际,似二龙浮游戏水,颇具情趣。
据资料及村民所述,该桥概建于明代,后屡经修缮。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附近村民又将村中散落碑刻数通垒筑其上,现仍为连接两村的重要通道。桥周围有古井3口,分别为皇井、苦井、义井,年代分别为元代、明代、清代。该桥及3口古井的发现,既印证了该镇历史之悠久,又为研究地方桥梁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郭二石拱桥位于郭里镇郭二村内东部的东西向河沟之上,始建年代不详。桥长约10米,宽4米,净跨5.1米,矢高1.8米。桥面由块石、条石垒筑而成,石料有附近庙宇、林地碑座及纹状画像石数块,桥体西侧有一残雕龙头。据村民介绍,此桥原有二龙,后已不见,从桥体构件及形制看,为明代建筑风格。
郭里古桥的造型都非常古朴,形制亦十分规整,既体现了实用性,又充满了艺术感,而且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从它们合理的结构和整齐考究的石材,可以看出是当年的能工巧匠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桥梁作为古代劳动人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对于古代桥梁所传达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