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气在美学范畴中比较宽泛,涵盖较广,且与灵气难分。大抵灵为秀中之秀,无秀则难以言灵。王尔鉴就以“邹鲁秀灵”概括峄山之美。可是“秀”之本义,毕竟指禾苗草木开花,如孔子言“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后来引申为优秀美好,还是多倾向于柔性美、静态美和色彩美。中国崇尚的阴柔美,也是审美最常见的形态。相对于锐气、浩气、霸气即阳刚美、雄壮美而言,清新、淡雅、绚丽、隽永、端庄、典雅、柔媚、精致、幽静、纤巧、轻盈等等,同样亦为峄山之特色,并且秀气的倩影氛围足以让人陶醉。
顺着八大山门欣赏八段锦,可见峄山审美意象之秀。
子孙石独立于第一道山门峄阳盘路口中间,先形夺目,大气槃槃;花岗岩节理风化,凸凹剥蚀斑斑,典型地体现峄山奇石特征。通高四米许,腰围三米多,底座根深如磐,顶端硕圆平整,上有玲珑精美的子孙堂,阳面中间题刻“子孙石”,系元代别出心裁所致,呈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堂内有云霄娘娘塑像,安然慈祥地纳迎赐福,肩背褡裢的前后口袋露出数名俊俏婴童,意为世人增添子孙后代,如求生育可向堂内投一石子祈福。
向上行进一直到回马岭,就是长约四华里的峄阳元明路、八段锦。妩媚俏丽的天然之美如同陈酿美酒,浓缩在这一路段,一连灌你八大碗,让你尽情足意、淋漓尽致地享受登峄快感。无论景观造型,还是空间布局,或浓郁———浓得化不开,或清丽———清得爽心骨,无论是疏是密,是浓是淡,疏密开合而得体,浓妆淡抹总相宜。
来到“飞天峣石”旁的夕照亭下,有郑板桥诗刻《夕照拾萃》:“上山夕照亭,脚底乘风轻。下山拾萃微,正巧夕阳红”。念诵之余,拾级而上就是灵官殿。小殿仅有半楹,却有“一步飞仙游,云浪半山巅”的气势。灵官的职司也不寻常,“咬银牙巡察世界,执金鞭镇守山门”,充满规诫震慑之威。周围附有小灵道、卵石小庙等,人称“峄山神多,此伴有仨”。接着就要“路转溪头”了,山路弯弯,石级层层,奇石片片,潺潺小溪跳跃而过,还是郑燮的巧言编排,将近景远景万取一收,“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催人兴致再起,脚下生风。刚刚绕过虎皮石,当年道士“驾鹤仙游”升天之所呈现面前,“仙游一段锦,出没松柏间;圣泉甘露水,犹挂南天练”。又至“小潼关”,抬眼望去,险要关口壁立如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俗称穿云关、小陡盘。又见郑燮题壁:“巍峨穿云关,一线连着天;关口容一人,要挤落天堑”。森严壁垒的压抑还未消解,神话传说的仙境又入眼帘,“二三奇石中,一程四五拐,泉跳六七弯,八九十景乖”,这是八段锦中的第六段锦了,名曰“泉涌瀛洲”,小桥流水,云雾萦绕,一座歪歪斜斜的天然石桥名曰“断桥”,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洒泪而别,自然联想到山下的梁祝读书洞、峄阳书院、十八相送亭。中国古典美的爱情不仅渗透了峄山,也影响了世界。慢慢绕过一崖,可徜徉于半山亭,尽揽湖光山色、“萍水云澜”。
据称峄阳盘路共43盘1300级石阶,至半山亭正值一半。又建八大山门中的“接引门”,西晋太尉郗鉴驻守峄山时题联,“上接九霄广寒龙腾天,下引五彩锦程虎跃地”“接天地钟灵装点峄山美,引八方宾朋光赏邾土香”,于此天常地籁无所不通。全山31个古亭而推半山亭为佼佼者,南北走向的长廊式重柱叠檐,端庄典雅,俏丽挺拔。明清皇帝及达官贵人多在此驻步小憩,开怀抒情。所以碑碣林立,文气颇盛。凭栏远眺,微山湖上波光粼粼,泛舟点点。“青徐野阔兼天远,海岱云来带雨浓”。如果没有捻断数根须的品评功夫,那四柱的楹联是难以脱口而出的: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窍,蜿蜿蜒蜒路,晶晶铃铃泉。对峄山风格的品评可谓声色俱佳,形神兼备。若抬望眼,五华雄峙、步履尚艰,王尔鉴题曰:“石磴悬山腰,舒目四望青。五华峰渐近,不敢坐危亭”。环顾四周巧石林立,芳草萋萋,“芝兰自结山川秀,松柏长留天地春”。可是,峄山的美景并不仅在于芝兰松柏的挽留,也不仅是在春天才能“无处不飞花”,却也“深岩古木傲秋色,潺潺流水鸣长川”,更是“春盈桃红百鸟鸣,夏日消暑处处胜;秋露一滴人心醉,冬雪巧积离奇景”,正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
继续登攀,便是回马岭下的“子不语”碑了。何以大书“子不语”呢?有人说,孔老夫子登临到此被八段锦陶醉得无以言表,那又何况一般常人呢!满腹的感慨吐不出来,不知被大化流行征服,还是被激动兴奋哽咽。此时才体会到老子为何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难以名状那就干脆不道不鸣而靠无言自妙、心领神会了。
我们的先人独具慧眼,把这一串点点相连、环环相扣、移步异景、应接不暇的风景名胜作为独立的单元名之“八段锦”。尤其才高八斗、倍受人民喜爱的清官文豪郑板桥对峄山情有独钟,这已是他第三次登峄了,虽年逾花甲却兴致不减,几乎八段锦的每一站都有他的题刻诗作,徒步登临可尽情抒怀,物我两忘。王国维就言“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感慨良多还是出于借景言情,情以景现。如此境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才形成隽秀意境的理想天地。走完八段锦,再往上就是云砌桥、南天门、八卦石、白云宫乃至登顶五华峰。一步一层天,愈高愈壮观,“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如果要论“锦”,何止八段呢?此为一条单线刚到中点而已。偌大的峄山一层层、一条条、一面面、一处处,究竟有多少锦绣?恐怕统计不清。
统计不清的原因不仅在于多,还在于难找。满山空空洞洞如捉迷藏,跌宕开合、起伏不平的山峦又像迷魂阵,往往在绿荫丛中不知不觉被景观吸引诱导,转了半天又回到原点。亿万年的沉降汰洗,大石头的堆积合成,土壤泥巴早被冲刷抖落,即使小片土地也是砂砾岩石风化所致,整个山体除了石头就是树。无数孔窍幽谷含水生云,满山的林海云海与石海石瀑、悬崖峭壁交相辉映,灌木丛生的植被托起大面积的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业专家说有63科、155属、260多种植物,成为中国北方罕见的生态园林,自然诞生许多赞美诗章。如清初一位进士吟东麓尹氏庄云:“几片白云笼柳岸,一簾红雨沁荷花;夕阳清影炎暑去,习习山风冷透纱”。
南天门下有八卦石,东山老龙头峰巅则有八卦卧龙松,古《易》文脉相连,遥相呼应;“峄阳孤桐”的琴韵鸣响于先秦时代,成为自然人文交合的标识,李白作《琴赞》,高度评价“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绔,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王安石再咏《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濒临灭种的后壳树与核桃树差不多,但叶脉纤维交织细密,绿叶可写字,就像现代常用的复写纸,作为书信顺水传递,可谓“曲水流叶”;炉丹峪更是道家选修胜地,绿浪幽谷曲折迂回,从山顶灌至山脚,围绕长生观盘旋积聚的灵秀之气无处释放,将古老的城墙冲开一个大豁口,让人走进它的绿海锦囊。长生观洗药池上边的万人洞周围,传为人参集中生长的地方,当地的西参沟、中参沟、郭参沟等村落,都是在唐代因采人参而成名的;满山遍野的益母草,是孕妇产妇的保健草药,夏秋之交与人齐肩之高,便由翠绿变成蜡黄,铺设了峄山基本色调;大抵源起于伏羲女娲神农氏尝百草、鞭百谷的人文草创时代,发现了多年生草本中药柴胡,后人名之曰柴胡仙精洞;通明天宫下的医灵洞,又说是神医华佗炼丹洗药的地方。古老的占天术也降临到峄山,“峄山的云彩定收成”,石墙镇就有望云村,“峄山戴帽,大雨来到”等民间谚语,十里八乡妇孺皆知。还有著名的九龙洞以及那些难以计数的蟠桃洞、隐仙洞、妙光洞、珠宝洞、神女洞等等,直接与神话仙化相连,无不浸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哲理内涵。
若把绿荫仙境的营造归结还俗到现实土地上,清代雍正年间邹县县令王尔鉴其人其事从峄山人的口中蹦了出来。他文采出众,品德超群,“有断才,多惠政,治邹清廉仁慈”。口碑好,石碑也好,留下脍炙人口的《峄山二十四景诗》 和诸多山石题刻。尤其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座右铭,自警自立,刻制木牌随身携带。他热爱峄山,投身于生态建设,“十天案子三天断,余下七天上峄山”,悉心考察维护各处景观,亲自与居民一起植树造林,“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王公离任后,民众在显耀的峄阳灵官殿右侧树立“王公去思碑”,让装点峄山、造福一方的人与美丽的峄山同秀生辉。近些年峄山退耕还林营造万亩桃园,每年春天举行盛大桃花节活动,王公“红雨春风到万家”的夙愿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