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车内悠扬的古典音乐,看着窗外蒙蒙细雨笼罩的田野山川,尼山五老峰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烟雨中,五座山峰连峙,青山如黛,袅袅而升的水汽弥漫开来,妆点成一帧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下了车,雨渐渐小了,细雨如丝。远望尼丘山并不高耸,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概因孔子生于此,故山闻名遐迩,又因避圣人名讳而易名为尼山。
想当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在“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出生之时,二龙绕室,五老降庭,空中传来阵阵仙乐,后来,随孔子来到人间的五位仙人恋上了尼山这个钟灵毓秀的自然造化之地,便化成了五座山峰永远地留在了人间。明代诗人张寅曾赞誉尼山五老峰:“群山环峙插层天,五老峰高瑞气连。巧夺天工壮丽景,神灵造化到尼山”。有关孔子出生的种种祥瑞,都由后人赋予了神化色彩,但孔子生而聪颖却是不争的事实,“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从十五岁立志于学,学无常师,曾问礼老聃,学乐苌弘,习琴师襄。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广收学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撑一把雨伞,穿过郁郁葱葱的文德林,北行见一蜿蜒小溪,名曰智源溪。智源,即智慧之源,意指儒学发祥之源头。明代文人张敏曾赋诗赞曰:“智源水远东还鲁,颜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衔寒雨下秋田。偶因圣诞来瞻仰,红叶黄花处处鲜”。
绕过智源溪,便来到了尼山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建于十一级石级的高台之上,是一座三间四柱冲天柱式石坊。八棱体的石柱以石鼓夹抱,柱基为莲花宝座,中部饰以祥云,中间两柱顶部端踞辟邪神兽石狮,左右边柱饰以宝瓶。明间额坊刻“棂星门”三字。棂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主得士之庆”,古代帝王祭天先祭棂星,天下所有孔庙都设有棂星门,寓意尊孔如同尊天。
细雨拂面,折而东行,便到了观川亭。远眺蒙蒙烟雨下的沂水和尼山水库,雨丝如帘,忆两千余年前,孔夫子也曾静静地站在此处,望着银丝飘带般的沂水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子好山喜水,曾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一生观水、咏水、论水,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乐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和阐发人生的真谛。
听雨轻轻落在伞的边缘,不觉就到了松柏环绕的尼山孔庙院落。“后周显德中,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宋仁宗庆历三年,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孙袭封衍圣公孔宗愿扩建尼山孔庙,增建讲堂,立学舍、置祭田。元顺帝至元二年,复建祠庙并塑孔子像,造礼乐器,建观川亭和尼山书院,荐举彭璠为书院山长。明永乐十五年,五十九代嫡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增修启圣王殿及启圣王夫人寝殿。在以后的漫漫岁月中,尼山孔庙又经多次重修。现在整个尼山古建筑群前为庙宇,后为书院。庙宇共五进院落,分东西中三路米。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为民居式四合院。
伫立在尼山书院讲坛前,我仿佛看到了银须飘飘的孔子,和蔼慈祥地授业解惑;又仿佛看到了鹤发童颜的学者,激情洋溢地传诵儒学……
山空,人静,若有若无的雨在天地间织成一片朦胧。雨韵回旋,宛如天籁之音,又如夫子的教诲,润物细无声,仿佛尘埃都随雨而去,留下的只有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