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参天,虬枝苍劲,甬道蜿蜒,坟冢座座,这里是孔氏家族长眠者的灵魂安息地。
湛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过洙水桥,前行不远,红墙小院内,便是孔子的坟墓。远看如一座小山丘,呈马背状,周围芳草萋萋,野花遍地。坟前矗立一块齐人高的大石碑,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元成宗于大德十一年对孔子的封号。
默立墓前,看着游人如织,来来去去,不觉生发无限感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孔子应该是对整个华夏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思想家了。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孔子时而被帝王尊为“尼父”,“文宣王”“至圣先师”,时而被斥为“惑乱黔首”“丧家之犬”,抑或被市井谑为“老二”。几度浮沉、几经荣耀、几多争议,历史的过山车呼啸飞驰,乾坤颠旋。二千年来,老先生静卧孔林,手捋长髯,笑看人间舞台剧,不知该作何感想?
记得上小学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高潮。学校有一名孔姓老师,据说是孔子的后代,因出身问题从省城下放到我们学校。中等身材,温文尔雅,一双睿智的眼睛藏在厚厚的镜片后面。他好像只带着女儿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不明白他的妻子为什么没同来。孔老师的女儿和我同班,美丽、文雅,穿着大方得体,学习成绩优异,讲一口漂亮的普通话。置身于我们这群穿着破旧、或有流着鼻涕的矿工子弟中,很是与众不同,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样子。她的彬彬有礼,她的干干净净,令几个男同学“深恶痛绝”,便经常恶作剧地欺负她,或弄脏她的衣服,或在她的文具盒里放只虫子,当然,孔老夫子也算荫庇子孙,无奈地将“孔老二”的桂冠又戴到了他几十代曾孙女的头上。她很孤独,总是一个人望着窗外想心事。我却很羡慕她。因为从她身上我了解到,原来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那是我朦胧中所向往的一种生活。
后来读《论语·季氏》,才知道孔家是“诗礼传家”。孔子教子孔鲤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孔姓老师教女当然也是秉承“祖训”的。
其实,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最大成就便是开创了“有教无类”的私学。他的平民教育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古老的东方大地,使普通百姓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学思想,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巨臂。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信念坚定、博学多才、关心百姓、正直善良、虚怀若谷、彬彬有礼,赢得了弟子的衷心爱戴。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悲痛欲绝,以对父亲之礼厚葬孔子,并为其服丧三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在悼孔子的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子贡因没参加孔子的葬礼,悔恨不已,便在老师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老师守墓6年。
我最佩服的就是先生毕生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精神。他能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愧一代宗师称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也是辛苦清贫的。倘若经不起滚滚红尘诱惑,耐不住孤独寂寞,仅把教书作为换取五斗米的生存手段,乃至不思进取,误人子弟,甚而体罚嘲讽学生,这样的人不做教师也罢。
夕阳洒一地金辉,如沐先生智慧光芒。我为打扰先生的休憩而深感不安,不由弯腰深拜:“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