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城市的繁华,小镇有小镇的风情。若是城市和城市比较起来,我更钟情于古城,比如说曲阜吧!有千年的松柏、古朴的圆钉门、宏伟的殿宇、淳朴的民风和休闲的节奏,每年包容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聆听、抚摸着这座尊贵的小城。
外乡人来到这里,是感受儒家文化的。大成殿、孔府内宅、千顷孔林,还有历代帝王、名人、伟人的莅临,落魄失意的文人骚客的吟咏,使得这座城市名声大噪、蜚声国内外。
若说小城之尊,当推两千年前诞生的圣人孔子了。他少年立志,三十岁而立事达理,四十不被外界迷惑、坚定信念,五十知道天理运势,六十明辨是非,七十处世随心所欲不逾越规律。他一生追求的“仁”不为所用时,挟志周游列国,晚年整理《诗经》、作《春秋》、正《周易》等方帙。他对待三千弟子不论富贵贫穷都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理想中的生活是携带几人去沂河沐浴,在舞雩台迎风而歌。他的一生铸就了传奇,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又把他的传奇延续至今。
孔子《论语》中涉及到许多“君子”和“小人”的差异,如君子心中坦荡荡的,小人心里常戚戚。君子坦然处世而不骄傲,小人骄横自满而不坦然。君子和谐而不苟同,小人附和而不合群。君子对自己严格要求,小人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做法恰恰相反等。把君子和小人的心态与得失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孔子有着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如只有慎重地爱人,才能严肃地厌恶人。时时克制自己,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了。要居住在有仁人的地方才好。“守死善道”——坚守善道,至死不变。“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像追赶,追赶上了,还怕失掉。“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主张不同时,就不在一起相谋事。教育儿子孔鲤时认为不学习《诗经》,就没有说话的分量;不学习《礼记》,不能立身达命。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用行动在追求着“礼”、“仁”、“道”、“德”、“义”的真谛。他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主张宣扬到哪里。在烽火四起、权贵相互争名夺利的残酷现实面前,在晚年,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鲁国。他整理的典籍是他一生最大的瑰宝。
历史的河流静静流淌,城市之尊依然矗立在那里,那是人类精神财富立起的一杆擎天大旗。孔子被尊崇、被打倒、被重拾,都是历史的选择,他的出发点和宣扬的思想,都无疑是人类的一大笔财富。